數互聯網搜尋器一哥,一定是Google,但提到網上百科全書第一,就是維基百科(Wikipedia),不過雙雄各據一方的局面快將改變,因為大家都積極互攻對方城池。維基本月稍後將推出Wikia搜尋器,Google也宣佈正建立自己的網上百科全書,並採取專家具名撰稿制,條目作者可得廣告分紅,處處針對維基百科的死穴。
Google上周四晚在網站公佈這項大計,稱這部網上百科為「knol」,即是「知識單位」的簡稱,現已進入Beta測試版階段,正邀請各知識領域的專家提交條目。Google的工程副總裁曼貝爾(UbiManber)表示:「我們的目標是鼓勵各特定條目的有識之士,撰寫權威文章,擁有和樂意分享有用知識的人數以百萬計,受益的人數將以十億計。」
knol採作者負責制
維基百科和knol都是免費服務,同時擺脫了傳統百科全書用專家委員會編撰的模式,依靠網民的集體智慧。但維基百科靠默默耕耘的義工網民集體撰文、集體編輯修改,knol則行具名個人負責制。knol的條目都會附上作者名字和照片,曼貝爾說:「書本封面有作者名字,新聞文章有記者署名,科學文章的作者名字更少不了,但網上卻不看重作者名字。」他指Google不會介入編務,文責由作者自負,有錯有偏頗,就只會損害作者個人聲譽。
knol的一個文章條目可能有多篇文,不像維基百科一個條目一篇文,由多人撰寫和修改,讀者可反映意見、問問題和評分,以讀者的集體選擇,分出誰是專家、誰的文章最好最有用。
Google更可讓文章作者自行決定,是否讓Google在他們撰寫的條目網頁刊登廣告。Google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利益會促使內容水準提升。
維基百科創辦人威爾斯(JimmyWales)卻對knol有所保留:「Google做了很多很酷的事,不過許多酷東西實行起來都不是想像中那麼好。」他指knol引入利潤誘因,將會令內容側重高度商業化的題目,學術題目會被忽略,「你會見到極大量關於『威而鋼』的文章。」
Wikia搜尋器重民意
威爾斯本身也在強攻Google強項,本月稍後將推出維基Wikia搜尋器。他指Google的搜尋結果依賴電腦程式推算,Wikia會吸納網民對某網頁是否有用的意見,判斷更加準確。
美聯社/法新社/美國廣播公司
維基百科、knol比拼
-作者-
維基百科:匿名
knol:具名,並會張貼作者照片
-題目-
維基百科:每個題目由義工集體撰文,因此一條題目只得一篇文章,文章可讓人刪改
knol:文章由作者自行撰寫,其他人不得增刪內容,因此一條題目可能有多篇文章
-責任制-
維基百科:由網上義工編輯編撰,責任也是由義工負責
knol:Google不會介入編務,作者要文責自負
-刊登廣告-
維基百科:─
knol:作者可選擇讓Google在條目網頁刊登網上廣告,Google會將部份廣告收入分給作者
分析員看好knol 「大家用它建立名氣」
Google推出網上百科全書knol,採取個人具名制和分享廣告收入制,分析家認為大有可為,可吸引等待上位的學人積極供稿。
美國矽谷科技分析員恩德勒(RobEnderle)表示,維基百科公開讓用家匿名集體編撰條目的做法,被不少人濫用來作人身攻擊,或為自己塗脂抹粉,令人對維基百科內容可信性一直有保留。knol公開作者名字的做法,可增加可信程度。
另一科技分析員薩福(PaulSaffo)說,knol公開作者名的做法,再加上可分享網上廣告收入,可吸引有真材實料的人提供優質文章。他說:「維基百科不出作者名,又有幾多人願意花大量時間供稿?但在這裏(knol)你是作者,聲譽是自己。我可以預見剛畢業的研究生和正爭取長俸的教授,都會用它來建立名氣。」
網民習慣左右大局
但薩福認為,維基百科和knol各有優點和缺點,knol面世會對維基百科有甚麼影響,暫時未能判定。
恩德勒也表示,knol的最大挑戰是廣大網民的習慣,維基百科用戶眾多,一時三刻未必容易令他們改變習慣。
美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