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個彈丸之地,自由而開放,無法瞞天過海。各大學近年來飽受「報紙爆料」之苦。昔有教育沙皇者,霸道,耍嘴皮,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報紙爆料。報紙抖出髒的臭的暴曬陽光,東西才不會發黴發爛。然報料者也許別有用心,記者可能良莠不齊,所報之料不免片面失實。有得必有失,人的制度只能權衡輕重,不可能萬無一失。
「報紙爆料」是共業,「怕熱就別呆在廚房」嘛(杜魯門語)。但共業之外,還有特殊情況,正如人人會生病,但有些人特別容易生病。所謂「物必自腐而後蟲生」,所謂「仗是從堡壘內部打出來的」,所謂「內鬼通外神」,講的都是同樣的道理。佛曰:「境由心造」。從危機處理的觀點來看,當局竭力圍堵必屬徒勞,唯一的對策就是做得正,增強體質,疏導民怨。
什麼是「報紙治校」的溫床?閒談中同事們歸納了周遭所見的四種「素描」:
其一,上下溝通管道阻塞,上面築起「堡壘心態」,不信任下面;說話不算數,這個場合這樣說,轉身在那個場合落井下石。花言巧語,面善心偽,這種手段只要玩一兩次,道德權威全面破產。莫怪下面歡迎報紙爆料,多多益善,既有看戲的快感,又可從弦外之音獲知身邊事。
其二,黨派林立,各為其主。本來有人必有事,所以叫「人事」;有派必有系,所以叫「派系」。但若明的拉攏,暗的中傷,眼中但見權力與利害,凡事操縱條條框框的表面程序,黨同伐異;萬一利益擺不平,各方不在報上幹一場「無間道」才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芮斯頓說,採訪時得多留意團體中最弱勢最委屈那些人,因為他們最想透露內情。
其三,黑箱作業,家長作風,小圈子說了算,決策不公、不明、不正、不大。一出臺,不許討論,只能蓋橡皮圖章。不管你擺事實,講道理,動之以情,他都懶得理睬。有料不報,難!
其四,權力驕橫,又三日京兆,只會和稀泥,明知何去何從,偏不肯拿出肩膀挑起擔當。下面看準他們的弱點,聚眾成嘯,搞多數暴力,打混戰搞濫局。口水淹沒是非,惡棍綁架道理,吵得兇就有糖吃,這種地方豈能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