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隨想 - 蔡瀾

筷子隨想 - 蔡瀾

筷子,又叫箸,福建人和潮州人至今還是以箸來發音。
要求功能才發明出來的,有一說是用筷子夾東西,才不會把食物弄髒,這我不太相信,古人有得吃已感幸福,那管得了那麼多?
另一說較可靠,是不被很熱的食物燙傷,但也不一定是吃的,唐朝人用筷子夾炭來煮茶呢。
從前的人吃飯,用手揑,因為不想讓米粒掉落地,浪費了,印度至今還保留這個方法,當然和他們不用筷子有關。
後來,慢慢養成一手抓碗,一手抓筷,把飯送進口的習慣。這也要等飯碗製造得輕巧才行,商朝周朝用的食器都很笨重,顯示他們不用筷子扒飯,湖南馬王堆出土西漢古墓,已有漆器,可推測這時會用筷子了。
我們到現在還是這樣吃飯的,因為我們的米粒很散不黐黏,不靠近口不行。日本人學了用筷子,但並不扒飯,他們的米炊熟後黏在一起,可用筷子夾着一塊送進嘴裏。
日本人的經濟一起飛,就用即食即棄的木筷子,他們的樹木寶貴,不砍伐,跑到中國來買,當今用的有九成九由大陸輸入,買賣兩方面都不對。
學會環保的話,應該自備,前些時候看到恬妮有一雙可以鬆出來變成兩節,用時再扭緊,就是一雙正常的。問出處,說是慈濟叫信徒們用的。我自己也有一雙那麼樣的筷子,比恬妮的精美得多,旅行時一直跟着我。最近去了台灣,高雄旅遊局送了我們一百位團友,每人一雙筷子。一共有三節,縮起來放進一個像打火機的盒子裏面,抽出來用力一摔,伸長為普通筷子,方便又好玩。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吃飯時根本不用什麼公筷,大家都沒得傳染病,可能是當今的人身子弱,才流行用起公筷來,台灣人除了公筷,一人還會加一枝湯匙,叫為公筷母匙。
我也不喜歡公筷,但如果為女士們服務,我會把筷子翻倒,用粗的那頭夾菜給她們,觀察當今年輕人,很少懂得這個基本的禮儀,怪不得娶不到本地老婆,要去大陸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