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國衣冠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上國衣冠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忍令上國衣冠淪為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這兩句話作者是誰,出於何處,早已渾忘。大概是在圖書館的期刊室隨便翻翻時看到的句子吧。浮光掠影,當時沒想到要把有關資料抄錄下來。事隔多年,無法憑記憶重組文本的「場景」,但單看文義可知這是作者遣悲懷的「憂憤詩」。
作者當然是「上國衣冠」的一族,唐宗宋祖的後人,夷狄呢,化外之民而已。依激進民族主義者的說法,領土主權一旦喪失,國民受異族統治,上國衣冠的身份一下子就淪為夷狄了。看樣子這首悲憤詩的作者準是台灣早期日治時代(1895-1945)的一位仁人志士。日本人施行的「皇民化」要把台灣人培養成「小日本人」。
上國衣冠其實不應以國籍、血統或身份作界別。上國衣冠其實是教養,因此懂得富而好禮,恃寵不驕。教養是culture,因文學、藝術、音樂、思想、信仰經年累月的滋潤培養出來。有教養的人自成階級,無「上國」與「夷狄」之分。不讀詩書的「大款」,可擲萬金買名牌堆砌「文明」,卻非上國衣冠。
上國衣冠常懷惻隱之心。賓妹泰傭雖非我族類,但「民胞物與」,彼亦人子也,偶犯小錯,不會夏楚橫施。阿城跟查建英對談,說到自己的留美經驗,認為「番邦」人士「常識還在,比如說最基本的信用,比如助人。你知道在美國經常碰到有人來問:要幫忙嗎?這個中國原來就有,『要搭把手不?』。『不用,謝謝了,您忙您的』到文革,尤其是到現在,沒有了,以前有啊!……這是最起碼的教養啊。搞來搞去半個世紀了,我們還沒到起點!還在向基準邁進。連這個都沒到,咱們就什麼都別提了。在美國我有一次深夜開車車壞了,停在路邊自己修,一會兒有輛車開過又倒回來,下來個人問我要幫忙嗎?我一看是個很瘦小的女人,就說謝謝不用,一個人下車很危險啊。」
扶危拯溺,對上國衣冠的國民說來,合該如是。汽車在月黑風高之夜的美國公路失靈,的確是心驚膽跳的事。難得的是這位夷狄「小女子」,車開過了又轉回來,看到阿城的「另類」面孔,沒有失聲尖叫,還關心的問:Youneedhelp?這大概就是阿城所說的「常識」了。
楊憲益夫人戴乃迭(GladysTaylor)文革時跟先生連罪連坐,關了四年。每天獄卒同志給她送窩頭菜湯來時,她都會客客氣氣的用中文說「謝謝你」。在那個「喝令」什麼「鬥臭」什麼的時代,坐天牢的人居然還會說客氣話,真是奇哉怪也。但楊先生對訪問者說這不奇怪,因為這是他太太的日常規矩,反而「在中國好像說『謝謝』很奇怪。」大概我們祖先受別人小恩小惠時不是「拜謝」就是「頓首」,新時代的男女覺得太封建了,亁脆把「謝謝」、「對不起」和早上見面時互道早安的囉哩囉嗦規矩長埋青史。GladysTaylor是英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