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在家中意外分娩的新聞,幾乎每隔一段日子就出現一宗。每有類似新聞(或悲劇)發生,警方總是第一時間尋找「經手人」,那個嬰孩的父親。媒體則一再強調要對青少年進行更與時並進的性教育。
我們的社會為甚麼對疏忽照顧子女的家長如此寬容?連女兒是肥胖還是懷孕都分不清楚的人,有甚麼資格做父母?既不關注子女的生理變化,亦不關注子女的情緒浮動,這種人,為甚麼要做父母?這種人,跟動物有甚麼分別?
懷孕期長達十個月,一個心智俱未成熟的少女,面對自己身體的變化該有多麼驚恐無助?可是,明明雙親健在,她情願一個人承受一切壓力,用校服遮掩日漸隆起的腹部,閉口不向同一屋簷下的父母求助,她既不信賴他們,更不敢倚靠他們。
冷漠是另類家庭暴力,家長對她們不聞不問,因此,她們才渴望從外人身上尋求溫暖,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體跟他人的身體互相取暖。
經手人是誰並不重要,那個「父親」可能擁有相同的背景,一樣渴望關愛,一樣尚未成年,是家庭冷暴力的另一名受害者。
關愛子女,教育子女是家長的責任,社會的責任在其次,如果父母養而不育,如果父母根本漠視子女的存在,再好的性教育亦無法避免青少年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