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今年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建院120周年,適逢也是港大教學醫院瑪麗醫院70周年慶典,為隆重其事,港大今晚會筵開200席,除宴請多名院友及名醫,醫學院首屆畢業尖子孫中山先生及首任院長白文信爵士等四名醫學院重量級人物的後人,也會出席此盛事,細說醫學院點滴。 記者:馮永堅、林浚川
這所迄今為港人孕育超過7,000名醫生的醫學院,前身是由何啓於1887年創立的香港西醫書院。
首屆入讀者少北上招生
為了培育優秀醫生,何啓聘請了10多名外籍教授在書院任教,並委任白文信爵士擔任院長。鑑於在港找不到懂英文的學生入讀,首屆入讀人數並不理想,何啓於是北上招生,在廣州遇到國父孫中山,孫心想香港是中西文化集中地,沒有考慮下便到港讀醫。
談港大醫學院歷史,不能不談孫中山。「佢(孫中山)好勤力,唔多講嘢,除咗食飯就睇書、寫作。」孫中山的曾姪孫孫必達接受訪問時表示,雖未見過國父一面,但其軼事就一代轉一代,令孫必達十分了解這名曾叔祖父。孫必達說,年輕時的孫中山十分勤奮及文靜,吃飯時也不會與家人閒話家常,似是想爭取更多時間讀書,完成其濟世為懷的心願。
努力一定得到回報。孫必達指,孫中山在西醫書院成績驕人,13名學生中,除了首年考第二,其餘四年都考到第一,畢業的口試、筆試及臨床試總平均分高達73分,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孫中山畢業後曾到澳門及廣州等地行醫,1894年在檀香山展開他的革命工程,其後失敗以致被清廷通緝,被迫流亡海外,這也是大部份孫中山後人現時在美國生活的原因。
港大演講有如遊子歸家
專注革命事業的孫中山雖然只行醫數年,但孫必達指他仍十分關心母校情況。西醫書院在1907年改名為香港醫學院,並於1912年成為港大第一個學院,孫中山於1923年2月20日途經香港時,應邀到港大演講,一句「我有如遊子歸家」,盡顯孫中山對港大的思念。
港大醫學院今晚在灣仔會展設宴,除孫必達外,還邀請了白文信的曾孫DrGordonManson-Bahr、提出教授華人醫學的康德黎爵士孫女JeanCantlie,及肩負重建港大重責的第五任校長賴廉士爵士的女兒ElizabethRide出席。
港大醫學院120周年大事記
年份:1882 大事:醫學院創辦人何啓由英國返港後,籌辦本港第一所西醫院
年份:1887 大事:香港西醫書院成立,白文信爵士任第一任院長
年份:1892 大事:孫中山與江英華成為第一屆醫學院畢業生
年份:1907 大事:香港西醫書院改名為香港醫學院
年份:1912 大事:香港大學成立,醫學院成為第一個學院
年份:1937 大事:在剛成立的瑪麗醫院進行臨床教學
年份:1941 大事:日軍入侵,教學活動幾近停頓
年份:1952 大事:戰後首批學生畢業
年份:1964 大事:進行香港首宗開心臟手術
年份:1969 大事:進行香港首宗腎臟移植
年份:1990 大事:進行香港首宗骨髓移植
年份:1995 大事:香港首名嬰兒透過精子顯微注射而受孕出生
年份:2003 大事:率先發現引致沙士的冠狀病毒
年份:2004 大事:全球首次發現香港海鷗形菌
年份:2005 大事:富商李嘉誠捐10億元給港大,港大把醫學院改名為「李嘉誠醫學院」
資料來源: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及《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