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債與息:儲局政策成後市變數 - 潘國光

淺談債與息:儲局政策成後市變數 - 潘國光

聯儲局在周二只削減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及貼現率各四分一厘,不但令市場感到失望,同時亦錯失了取回政策主導權的機會。
由於減息實際上無助解決美國銀行同業之間資金緊張的問題,因此周三晚儲局隨即聯同歐洲、英國、瑞士及加拿大等央行,推出一系列總額至少可達640億美元的注資新措施,是自911以來最大型的聯手注資行動。
當前信貸問題的核心,在於即使儲局已連續三次減息,把隔夜拆息的目標(即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推低100個基點至4.25%,但一些稍為長期的同業拆息(如1至3個月LIBOR)卻持續高企不下,類似情況亦同時發生在歐洲拆息市場,反映美、歐銀行同業之間互不信任的情況嚴重,因而不敢貿然拆出該期段的資金。
儲局周二晚宣佈減息之後,3個月LIBOR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之間的差距,更一度擴闊至接近81個基點,是自99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政策左搖右擺

筆者認為,央行聯手推出新的注資措施,其方向是正確的,惟時間上卻製造了一些不必要的反效果。儲局在周二晚宣佈減息後,並沒有同時預告會有新措施推出,予人的感覺是儲局在作出政策決定時,只是在不斷回應市場的訴求(passive),並不如格林斯潘年代那麼具前瞻眼光地解決問題(proactive)。
新任主席伯南克及其領導下的聯儲局,政策猶豫不決,可能與局內成員缺乏危機處理及投資實戰經驗有關。他們未能及時掌握市場演變,先有10月份會議紀錄揭示官員過早把政策立場轉為中性,其後再有過去一周發佈的混亂訊息,儲局不但未能好好利用是次議息會,及時平復信貸市場的緊張情緒,而且更不必要地增添了市場波動。

經濟收縮風險大

因此,筆者相信在未來一兩個季度,缺乏經驗的聯儲局,與當前的信貸危機,兩者同樣是足以對金融市場構成潛在威脅的風險因素所在。以美國目前的經濟狀況,經濟收縮的風險無疑遠比通脹風險為高,筆者預期儲局最終將會跟隨市場預期,於未來月份作出連串減息,明年中之前,目標利率很有機會會下調至3.5%。然而,透過主動加快減息及推出措施來改變市場的悲觀情緒,以及順從市場訴求而勉強作出回應,兩者不但對經濟的實際效果有天壤之別,對恢復正常的信貸運作,也有不同的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