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大銀行平時以人才多而自豪,因佢哋肯畀高薪,兼且夠名牌,歐美最叻啲畢業生,MBA都以加入大銀行為願望。既然收埋咁多叻仔叻女,又有過百年經驗嘞,點解呢次會畀次按風暴打到一仆一碌,人仰馬翻呢?特別係瑞士人以保守見稱,瑞士銀行係穩健經營嘅世界典範,全世界大富豪都有一個瑞士戶口,點解瑞銀(UBS)突然要為次按債券撥備又撥備,最新撥備係一百億美元,搞到○七年全年會冇錢賺,仲要搵新加坡政府與中東基金注資呀?
一字記之曰貪(greed)。貪利潤,貪追求利潤增長也。過往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有分別,河水不犯井水,前者靠穩陣,後者靠聰明,前者搵長線,後者走短線,涇渭分明。但因為舊時中小公司隨住經濟發展不斷增長,變成大公司,業務範圍擴大,唔需要問商業銀行融資,反而需要投資銀行幫手上市,發商業票據,發債券,配股集資,於是商業銀行見到一養大個客,就冇生意做,心有不甘,亦轉型做投資銀行業務。呢個情況在八十年代開始,現在啲大銀行已經好難定性係商業銀行還是投資銀行。
大家鬥搶生意之下,乜嘢新產品都嘗試吓,邊隻產品有錢賺,就一窩蜂咁去搶,只有超級高手如高盛先至叫做睇得通,避開次按災難,繼續賺大錢。其他啲商銀、投銀,或多或少都畀次按害親。叻仔叻女在銀行內首先睇住自己份年尾花紅,為花紅而爭利潤,爭生意,風險反而唔顧得咁多咯。投資銀行如美林,基本薪酬唔算高,新CEOJohnThain好似只係得七十萬美元年薪,好多職員年薪只有十幾二十萬美元,但係計埋花紅、股權之後,CEO嘅一年薪酬往往有幾千萬美元。試問所有投行嘅叻人點會唔口頭講控制風險,實際就搏命炒賣、搏命搶deals吖。
次按風暴過後,應有一兩年靜寂期,收拾殘局,講吓風險管理,但之後利潤壓力又嚟嘞,各銀行會心思思推出新產品,一於再炒過,適逢其會者發大達,搭尾班車者再次輸到眼光光,歷史不斷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