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臉上出現似「兜巴星」的紅色掌印,未必是被人打了一巴掌,可能是感染了俗稱「第五病」的B19細小病毒,兒童及孕婦也是感染的高危族,孕婦更有三成機率將病毒傳染給胎兒,本港最少有兩宗胎兒因感染而夭折個案。微生物專家警告,本港上一次B19細小病毒爆發已是8年前,隨時會出現另一次感染高峯期,市民要注意個人衞生。 記者:陳沛冰
本港約三成人曾感染B19細小病毒,患者臉頰會長滿紅疹,似被人打了一巴掌,紅疹其後更會擴散全身,大部份患者很快會痊癒。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基湘表示,B19細小病毒(ParvovirusB19)主要透過患者打噴嚏及咳嗽等飛沫以及血液傳播,只有30%感染者出現發燒及紅疹病徵,病發初期患者兩邊臉頰佈滿紅疹,即俗稱為「兜巴星臉頰」(Slappedcheek),一至兩天後紅疹會擴散全身,大部份人病徵輕微,會自然痊癒,現時沒特別藥物治療。
引致貧血 輸血救命
陳基湘表示,有三類人是感染B19細小病毒高危族,其中孕婦感染後未必有病徵,但有25%至33%機率傳染給胎兒,令胎兒水腫及貧血,約10%會胎死腹中。另外,免疫力差人士因不能將病毒消除,病毒在血液停留太久,引致持續性關節炎,並破壞紅血球及貧血;而先天性地中海貧血症病人,感染後病毒會殺死紅血球的早期細胞,不能製造足夠血色素,可引發致命的急性貧血,每年威爾斯親王醫院接獲數十名嚴重病人入院,大部份也要輸血。
專家警告 隨時爆發
本港首宗B19細小病毒感染個案在96年出現,陳基湘指患者是一名孕婦,懷孕20周時發現胎兒有水腫,不久胎兒夭折,當時未知原因,其後為胎兒解剖及母親進行測試,在死胎肝臟及母親血液發現B19細小病毒。
陳基湘稱,在06年也有一名31歲懷有雙胞胎的孕婦,懷孕17周時進行產前超聲波檢查,發現其中一個胎兒水腫,抽血化驗證實母親及兩個胎兒均感染B19細小病毒,出現水腫的胎兒因嚴重貧血,不幸胎死腹中,另一名胎兒沒有病徵,順利出生。他指出,及早發現胎兒受感染及貧血,可為胎兒輸血,威院曾多次為胎兒輸血,保住小生命。
B19細小病毒雖然人傳人效力一般,但也會引起爆發。他表示,99年本港曾出現感染高峯期,多間醫院突然接獲很多嚴重病人;威院深切治療部數年前也曾爆發,但不知源頭是病人或醫護人員,最終發現醫護人員感染個案較多。因本港只有三成人因曾感染可終身免疫,當市民免疫力低時,B19細小病毒會再作惡,隨時出現感染高峯期。
B19細小病毒病徵
孕婦病徵
‧臉上出現類似「兜巴星」掌印
‧紅疹可蔓延全身
‧發燒
‧疲倦
胎兒病徵
‧水腫
‧貧血
‧嚴重貧血可胎死腹中
資料來源:中大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基湘
話你知:英專家意外發現B19病毒
B19細小病毒於1975年在英國意外地被發現,當時英國檢查捐血者的血液,本來只是檢查血液有沒有乙型肝炎病毒,但專家發現其中一個血液樣本,含有一種從未見過的病毒,追查下確定是細小病毒(Parvovirus)。因當時捐血者的樣本編號是以英文字母A、B、C、D、E等排列,之後再加上數目字1、2、3、4及5等,而血液內發現細小病毒的捐血者樣本編號是B19,故病毒取名為ParvovirusB19。
輸血感染機率微
不過,市民透過輸血感染B19細小病毒機率很微,因要到病發前數天,血液才會有病毒,當病人出現病徵時,病毒已慢慢減退,康復後病毒會消失,故捐血者要剛巧在病發前數天捐血,輸血者才有機率感染。本港醫院不會測試血液有否B19細小病毒,但未曾接獲因輸血感染個案;英國的研究顯示,透過輸血感染的機率是二萬四千分之一。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