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曾蔭權違反競選連任時作出向中央如實反映公眾普選訴求的承諾,他昨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有關政制發展的報告,承認有逾半民意支持2012年雙普選,但他既不向中央爭取落實2012年雙普選,反而認為落實2017年普選特首較有機會,又隻字不提立法會普選時間表及路線圖。泛民主派及學者對其做法深感失望,批評他嚴重失職,任由中央操控,將2012年雙普選生殺大權雙手向中央奉上。 記者:莫劍弦、許偉賢
政府昨日公開兩份有關政改報告的文件,絕大部份內容只是總結之前政改諮詢收集到的民意,真正結論及建議只有四點,包括認同有逾半數民意支持2012年雙普選,「應受到重視和予以考慮」;但又稱不遲於2017年先行落實特首選舉,有較大機會獲多數人接納;由於立法會普選方式仍意見紛紜,曾蔭權建議以「特首先行、立法會隨後」方式推動普選;最後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啓動修改2012年特首及立法會產生方式。
認逾半人支持2012普選
特首在逾半民意支持下,不但未有向中央提出落實2012年特首普選,連同樣得到逾半民意支持的2012年立法會也是付之闕如,具體普選方式、時間表及路線圖更不見蹤影。他昨天在其預先錄製的電視講話中,辯稱這種「特首先行,立法會普選隨後」方式,有助形成共識。他說,社會對立法會普選模式如何處理功能界別議席仍然意見紛紜,未獲共識,暗示普選立法會遙遙無期。
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其後出席立法會會議及召開記者會解釋報告內容,但他迴避曾蔭權指2017年普選特首較為可行,是否等同2012年沒有普選的問題,只多番強調政府此說極有根據,解釋指現有逾半數立法會議員支持不遲於2017年或2017年普選特首;三分之二區議會也通過2017年或以後普選的動議,加上民調顯示六成受訪市民表示2012年若不能實行普選,可於2017年實行,另有15萬個市民支持,因此認定可行性更大。
他在記者會稱,要就2012年普選凝聚三分二立法會議員共識「風險十分之高」,又指民意非「金科玉律」,05年政府提出獲六成民意支持的政改方案,「當時都得唔到(立法會)三分二支持囉」,否認政府今次重立法會而輕民意。
中聯辦即時讚揚報告
被問及是否將否決2012年雙普選的權力交到北京,要北京在此事上當醜人,唐英年沒有正面回應,只稱當局歸納各方意見後發現,2017年普選特首獲接納的機會較大。他拒絕揣測會否在餘下九個月的立法會會期處理政改方案,只期望人大常委會盡快納入議程審議政改報告。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柱銘批評,曾蔭權原本有足夠民意爭取中央落實2012年雙普選,可是他未有履行職責,向中央力爭,反而將雙普選生殺大權交到中央手上,明顯失職。有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稱,曾蔭權明顯得到中央「提示」,才隻字不提立法會普選,因為中央早已表明反對。
事實上,曾蔭權發表電視講話後,新華社隨即在中午1時03分發出新聞稿,刊出不具名的中聯辦負責人訪問。負責人讚揚報告「完全以香港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為依歸,充份尊重香港市民的意願」,並全面、客觀及準確地向中央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政改涉及的主要問題,「反映了大多數市民的意願」,顯示中央認同政改報告內容。
學者批評違選舉承諾
政府消息人士對於外界批評沒有立法會普選時間表時辯稱,因為落實立法會普選機會「唔近磅」、普選特首機會則「近磅」,又指先有一個特首普選時間表,有助日後凝聚共識。
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曾蔭權提出不遲於2017年普選特首,雖有助緩和長久的政制爭論,但他批評曾蔭權沒有在報告中列明普選立法會的時間表,換言之在其任內都未必能解決有關問題,他批評此舉與曾的選舉承諾相違。
政改報告重點
一、大方向
‧市民希望能早日訂出普選時間表,為政制發展定出方向
‧民調反映2012年先普選特首是過半數市民的期望,應「受到重視和予以考慮」;但不遲於2017年先行落實普選,將有較大機會獲得大多數人接納,至少獲半數立法會議員支持
‧循「特首先行、立法會普選隨後」的方向推動普選已開始凝聚共識
‧社會對立法會普選模式如何處理功能界別議席仍然意見紛紜,但相信確立普選時間表有助解決問題
二、行政長官普選模式
‧負責提名特首候選人的提名委員會,可參考現行的特首選舉委員會組成模式
‧立法會內不同黨派及獨立議員支持提名委員會由800人增加至1,200至1,600人;民意調查則顯示提名委員人數應多於800人
‧特首候選人數目以2至4名為佳
‧特首候選人經民主程序提名產生後,應由登記選民一人一票普選產生
‧特首應進行一輪或多輪投票,以及只有一名候選人情況下是否須要進行投票,須作進一步討論
三、立法會普選模式
‧立法會、社會各界及市民對普選立法會的模式、路線圖及時間表意見紛紜,未能形成主流意見
資料來源:特首曾蔭權及《政制發展綠皮書》公眾諮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