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至正 - 李怡

大中至正 - 李怡

台灣拆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牌匾,引起藍綠對抗。這是中國政治文化中未脫圖騰化的悲哀。民進黨要藉拆匾來顯示「去中國化」,而這行動本身恰恰證明未能「去中國化」。中國圖騰文化的烙印仍深植於執政者的血液中。
中正紀念堂的設計確實像帝王陵寢,稱蔣家為王朝也不太寃枉。只是不管它曾是王朝也好,代表獨裁也好,這總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如果台灣人已有徹底的民主覺醒,有民主不會走回頭路的信心,那麼後人去遊覽中正紀念堂,只會勾引起舊日的回憶,而不會產生要復舊的意念。正如歐洲也有許多舊日皇宮的舊址,或帝王的雕塑,留在那裏並沒有人覺得不妥。
因此,拆除「大中至正」牌匾純是為了選舉而挑起的戰爭,意識形態只是被利用來唬弄民眾的手段。
有人考證說,「大中」是唐宣宗的年號,「至正」是元順帝的年號,兩個皇帝都腐敗而無能。因此拆匾也顯示要告別腐敗無能。元順帝固然是過份「無為」的皇帝,最後為朱元璋所敗而逃回蒙古。但唐宣宗卻不是無能的皇帝。說來此人最初與我同名,也叫李怡,後來才改名李忱。他在位十三年,《資治通鑑》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事實上他嚮往貞觀之治,也亟思效法。無奈大中晚年唐朝已積重難返,國力衰退,社會經濟千瘡百孔。宣宗在位儘管一度使「權豪斂跡」,「奸臣畏法」,但已無力回天。他不是無能腐敗的皇帝,只是大勢已去,改革也改變不了唐朝的衰亡而已。歷史,時勢,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