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着眼鏡、蓄了鬍子、眉毛濃密的勒邁爾,給人第一印象是非常整潔,簡直有股洗衣粉的味道。身上的T恤細心熨過,頭髮、眉毛和鬍子明顯有悉心打理,指甲亦修得整齊亁淨。
這位27歲的蘭斯大學(UniversityofReims)人工智能學博士生,11歲已發現自己對數字有天份,但他小時並非高材生,成績僅中上。「我有點像自學。我不相信老師時,會去查書求證。」
「我喜歡數學屬非暴力」
原來他的「初戀」並非數學,而是語言,因語言就像破解密碼一樣好玩──他最愛「玩」法文中的動詞變化。「我還創造了一種新語言,打算教一個朋友,但詞格變化太複雜,他學不來。」
有段日子勒邁爾常下棋,而且所向披靡,但他很快失去興趣。「下棋是對抗性的,對手總想擊敗你,我覺得太暴力。我喜歡數學的獨立性……數學屬非暴力。」
因為不喜歡對抗,他從不參加任何心算比賽,只是不斷刷新自己的紀錄,進行心算表演。平日除了做研究和教學,勒邁爾主要「嗜好」是做心算訓練,每天四小時。他會慢跑,從不喝咖啡和酒,不吃高脂肪高糖份食物,以保持腦筋靈活。
勒邁爾不認為自己是書呆子;如果有人暗示他自閉,他會很光火。但他承認沒女朋友,也說不出誰是知心友。那他會考慮結婚生子嗎?「會。那會很有趣。」沒有愛情不打緊,讓他露出笑容的是「17」和「37」。「這兩個是相當經典的數字,我非常愛用它們。它們令我聯想到成功。」
法新社/英國《觀察家報》
勒邁爾教訓練腦筋
‧改善記憶:在睡前回想當天發生的事;熟練後,可進一步回想前一天的事
‧改善心算能力:多做心算練習,要越做越難、越做越快;但切忌過量,壓力和疲勞反而影響腦部發揮
‧鍛煉腦筋:許多電腦、電子遊戲都有助鍛煉腦筋,例如任天堂NDS遊戲《BrainAge》
‧改善語言能力:多做填字遊戲、多閱讀
資料來源:《每日電訊報》
世界各地數學天才
港9歲神童
9歲的沈詩鈞今年獲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取錄,在9月入讀特別為他而設的五年制數學學士及碩士課程。首年他會修讀四科一年級課程,包括「數學分析」、「統計方法和理論」等。但他入學後又跳級,獲准修讀二年級的數學課程「微分方程」,在中期考試時這科更取得99分。
澳華裔天才
現年32歲的華裔天才陶哲軒,父母是香港移民。他智商達210,外號「數學界莫扎特」,7歲讀高中,9歲入大學,17歲得碩士學位,21歲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去年奪得有數學諾貝爾之稱的菲爾茲獎(FieldsMedal),現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
美怪異天才
現年79歲的納什(JohnNash)外號「怪異的天才」,1950年他發表《非合作對策》論文,提出著名的「納什平衡」理論,奠定博弈論的數學基礎,但30歲患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後重過正常生活,在1994年和另兩位博弈論學家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故事被拍成電影《有你終身美麗》(ABeautifulMind)。
俄潦倒天才
41歲的數學家佩雷爾曼(GrigoriPerelman)2002年破解了世界七大數學大難題之一:「龐加萊猜想」,去年他獲得美國克萊數學學會(ClayMathematicsInstitute)頒發100萬美元(780萬港元)獎金,但他生活潦倒沒錢買機票,結果沒有去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