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導演們的慨嘆 - 李怡

大導演們的慨嘆 - 李怡

大家都不到戲院看電影了。──這也許是大多數導演們充滿無奈的慨嘆。三十二位來自五大洲的大導演們,每人拍了三分鐘短片,表達他們對電影事業的感覺。幾十個短片,合成一部名叫《給康城的情書》的電影,正在香港上映。也算是小眾趣味,上映的影院只兩家,觀眾不多。
大部分導演拍的都是對戲院的感覺。戲院在導演眼中,幾乎已成為夕陽工業,大都是破落的,觀眾稀少得只有一兩人。有的用未來式描寫戲院,說原來以前是有戲院的,意味着到未來,戲院不再存在,人人都在家中看DVD了。
陳凱歌拍的短片,講七十年代中國農村放電影,放了一陣沒有電了,於是幾個孩子踩着單車牽引動力,勉強讓電影可以持續。接着村幹部出來驅趕,罵孩子「私放電影」。孩子一哄而散,但有一個不走,他說電影還未放完。畫面轉到二○○七年,一間豪華的電影院,一個盲人拿着盲公竹一步步走進所有座位都空蕩蕩的影院,一個人坐下來看戲。──三十年前,踩着單車發動也要看戲;三十年後,只有瞎子才進影院了。
波蘭斯基的短片稍有情節:銀幕上放映三級片,影片裏一男一女在纏綿,發出呻吟聲。一對中年男女在看戲。他們身後幾排,有一個男子,靠在座椅上也不斷呻吟,而且呻吟聲越來越響。這對男女耐不住,找來戲院經理,經理走近這男子,要看他的戲票,看了後對他說:你的座位在樓上;男子說,我知道,我從樓上掉下來了。──他的呻吟與銀幕上的呻吟原來是不同的。
幾十個短片,不具娛樂性,但每個導演都手法獨特,值得欣賞。說到底,我算是少數愛進影院的觀眾。在家看DVD,無論如何不似在影院那麼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