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神經細胞一旦受損,就不能再生長,患者會因而癱瘓,科學家近年不斷研究令神經細胞再生的方法,香港大學醫學院博士研究生佘嘉翰嘗試在實驗室環境,將幹細胞培育成可刺激神經生長的施萬細胞(Schwann'scell),再移植到受傷神經,若研究成功可為癱瘓病人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今年只有22歲的佘嘉翰解釋,施萬細胞是包着神經生長的細胞,有助神經訊息傳遞,同時亦會分泌生長因子,刺激神經生長,由於神經受傷的位置會出現纖維化,令附近的神經不能穿過,故會切斷了大腦與神經線的連接,例如令大腦無法與手腳聯繫,而施萬細胞則是令受損神經復活的「靈丹妙藥」。
培育穩定施萬細胞
科學家相信將施萬細胞移植到患處或會刺激神經生長,從而穿過纖維組織,曾有人利用身體的其他施萬及神經細部移植到患處,亦有人利用幹細胞培育不穩定的施萬細胞,但都未能成功,佘嘉翰去年獲頒裘槎獎學金,研究在實驗中培育穩定的施萬細胞,期望日後可用作治療脊椎受傷病人。
同樣獲得該獎學金進行研究的港大生蘇漢昌,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與疾病的關係,他剛完成的研究印證了RGS4基因會增加華人患精神分裂的風險近20%,並會影響患者認知能力及嚴重程度,現正研究基因對遺傳病的影響。
有見參與科研的醫科學生不斷增加,港大醫學院去年設立裘槎獎學金,每年資助最多3名合資格學生修讀3年醫學博士,每人可獲75萬作為學費及生活費,學生完成3年醫科學士及1年醫學碩士課程後,可修讀3年醫學博士,最後再完成餘下兩年醫學士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