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標籤例被轟開倒車

營養標籤例被轟開倒車

【本報訊】立法會今日討論預先包裝食物營養標籤條例,政府剔除膽固醇,鈣及膳食纖維,而加入反式脂肪,成為現時「1+7」方案。香港醫學會及消費者委員會不滿政府「開倒車」,認為除上述三種被剔除的營養素外,還應加入鉀,因腎病病人進食過量鉀,最嚴重可即時死亡。但有專家認為現時方案屬中間落墨。
政府最初建議的「1+9」方案,是熱量及9種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糖、鈉、蛋白質、脂肪、飽和脂肪、膽固醇、鈣及膳食纖維。其後改為「1+7」方案,剔除膽固醇,鈣及膳食纖維,而加入反式脂肪。

過量營養身體有害

醫學會會董謝鴻興表示,對政府實施營養標籤「舉腳贊成」,但不滿政府剔除該三種營養素,「凡係營養過多都唔好,如果唔強制標明,市民會唔知」。政府豁免嬰兒及較大嬰兒配方奶粉及食物毋須出示營養標籤,擔心嬰兒會吸收過量脂肪。
腎科專科醫生兼醫學會會長蔡堅表示,鉀存在於罐頭生果及亁果等,腎病病人攝取過量鉀,可致心臟即時停頓,故認為政府應在營養標籤中加入鉀。
食物及環境衞生諮詢委員會主席袁國勇向本報表示,不同國家對營養標籤有不同要求,美國及加拿大較嚴格,歐洲部份地方較寬鬆,香港採取中間落墨的方案。「膽固醇同鈣都重要,但係現階段未必做得到,食品法典委員會亦冇硬性規定」。他認為應在法例推行後,檢討成效,才再考慮。若標籤營養素太多,或會減少食物進口。
該委員會暫未討論把新鮮食物列入規管,最重要是先做好預先包裝食物,若效果理想可再考慮。他認為,政府實施營養標籤後應加強宣傳,「話畀市民聽一日最多可以食幾多反式脂肪同卡路里,業界見到反式脂肪食物冇人買,就會唔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