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內場外:日本太呆板 - 法比奧

場內場外:日本太呆板 - 法比奧

上周四出發赴日之前,偶然看到最新一期美國《新聞周刊》,封面是一位日本武士用刀割斷i-pod,寓意日本在i-pod市場大敗給蘋果,從而分析日本的傳統觀念如何斷送創新科技的優勢。
當中原因包括階級觀念重、終身僱傭關係和分幫結派等等,Nokia、蘋果電腦超越Sony等日本企業,其實也跟日本足球衝出亞洲後,始終無法與歐美球隊抗衡是同一道理。雜誌引述東京大學教練Fujimoto的話說:「日本不擅於單獨處理事情,我們擅於團隊合作。」最為一針見血。

中田英壽反傳統

針沒有兩頭利,過份依賴團體合作的人,最容易失去創意。日本最有創意的球員叫中田英壽,結果他是亞洲第1個世界級球員,也許也是至今唯一的一個。中村俊輔絕招頗多,但始終沒有未有出位人物的膽量和臉皮。
記得多年前,日本熱身賽對巴西,在意甲效力的中田,賽前主動和對方球星「扮熟」,結果將熱臉貼在其中一位球星的冷屁股上,於是電視機就出現中田強拉對方手掌握手的尷尬場面。此外,能講多國語言的中田跟戴維斯等球星是好朋友,可見他真正融入歐洲主流球壇。
日本人太規矩了,除了大廈和窗戶都是四四正正外,街上的服裝幾乎除了灰色和黑色,偶然出現一個紅衣人,就像過馬路碰上綠燈一樣,停下來多看幾眼。同樣,日本球隊技術好但戰術死板、太講究整體性,走位、傳送幾乎都有一套標準模式。
更讓人想不通,日本一直都在走森巴足球的路,球員卻沒有一點個性。看日本隊踢球,你會看到森巴的影子,但看清楚卻發現畢竟是虛無的陰影而已。可見,已「脫亞」的日本,要真正「入歐」,就要擺脫傳統的枷鎖。

日本「入歐」先行一步

筆者算是很拘謹的人,但也受不了日本人的嚴肅和呆板。轉化在足球身上,球員對教練變得唯唯諾諾。歐美球員批評或挑戰教練現象很普遍,但日本球員卻很少對教練提出抗議,唯一的一次是06世盃前國腳們的反薛高行動,但那其實只是針對中田,薛高並非主要目標。
可是,亞洲球壇最先「入歐」的仍將是日本。上周五AC米蘭在橫濱水手訓練場操練,旁邊的小球場有各個年齡組別的兒童在踢球,旁邊坐着一排排媽媽。「你希望有一天你的孩子去那邊(AC米蘭)踢球嗎?」記者問,一名日本媽媽說:「是啊!希望能吧!不過只要他開心就好啦!」甚麼時候香港家長也會這樣說?

法比奥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