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中會到樂富吃頓午飯,順便逛逛屋邨商場,屋邨商場有屋邨商場的特色,價錢較便宜之外,貨色也特別,文具書局內可買到兒時的玩意,像超小型牙膏筒內擠出吹波膠,用小膠管黏上一點,有技巧地吹,像吹玻璃般,吹出幻彩膠波一個;用七彩羽毛及報紙做成的踢毽,一串串掛在門口,只花一、兩塊錢買一個來踢,踢得滿身大汗。體育用品店內沒有最當時得令的牌子或型號產品,但有店主用心地為街坊選擇的質優價廉貨品,除了價錢牌,店主更寫了一篇短文字解釋貨品的質料及功用,為何這個貴那個一點,優勝在那裏,那麼有心,總會幫襯一下,橫豎要用,也當是對店主的支持。
近期去逛屋邨商場,只見塵土飛揚,動工處處,問道熟悉的商舖食肆,有的已結業,有的即將結業,原因是負擔不了租金或本身生意做不住,說時一臉落寞。看看圍板上新商戶的名字,全部熟口熟面,通通是連鎖品牌,一股悶氣油然而生。在北美洲早已出現這情形,無論商場開在那裏,無論商場建造得如何有特色,但內裏的軟件店舖則全部一模一樣,行了一個商場等於行了所有商場,悶死人。香港也正往這條路走吧,領匯上市,純粹在商言商,只有夠大的商號才可支撐租金,小本經營的街坊生意肯定不能生存,於是元朗的商場沒有元朗的特色,黃大仙的商場沒有黃大仙的特色,通通一樣,悶死人。
屋村商場本來不是為了方便服務街坊的嗎?上了市便換了天,本來應該是業主、商號、老伙記、街坊大家互相照顧,突然只集中照顧素未謀面但買了股票的股民,商業社會,納悶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