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歷史」的方法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訪問「歷史」的方法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跟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的構想相似,李懷宇的《訪問歷史:三十位中國知識人的笑聲淚影》(廣西師範大學)也是一本主題訪問錄。查建英的「名人榜」收了十二位八十年代大陸冒起在人文領域內各領風騷的人物。我在〈話托兒〉一文拿了查建英跟阿城的對話做例子,認為這兩人的配搭是「天作之合」。他們兩人同是在「文革」中長大的「哥們」,年紀相當,在知識層面和個人感受應有許多「觸類旁通」的地方。阿城的話在一時不知從何說起的當兒,查建英就以「話托兒」的口吻接上。因此他們的對談說得上是一種「互動」。
李懷宇訪問的「歷史」人物,最年輕的是七十二歲的倪匡和金耀基。最高齡的是一○一歲的周有光和九十六的李育中。三十位受訪者中「坐八望九」的算是中年。李懷宇本人,1976年出生,「文革」剛結束。

知識是公物,人皆可取,無年齡、種族、性別或階級的限制。三歲神童和白髮老翁知識水平相若,就可以做「忘年交」。但經驗卻受年齡限制。李懷宇早前訪問了九十三歲的王世襄(收入陳朝華主編的《最後的文化貴族》)。王老對「小朋友」說,現在吃的東西味道全變了,魚不是魚,肉不是肉。
王老所言極是。二三十年前的天津鴨嘴梨,擱在桌上,滿室生香。但這些話跟「小朋友」說,難引起共鳴,因為他們沒吃過齒頰留香梨子的經驗。李懷宇跟這些老前輩做訪問,若要「話托兒」恰如其分,唯一可行的辦法是事前做足「熱身」工夫。他要對受訪者的身世和著作應有相當的認識。
李懷宇訪問了自嘲「卅載辛勤真譯匠,半生漂泊假洋人」的楊憲益。楊憲益在牛津受教育,娶了英國太太,回國後一起在外語局從事翻譯工作。「文革」時兩人坐了四年「寃獄」。楊憲益出獄後寫過不少打油詩,傳誦一時的兩句是:「千年古國貧愚弱,一代新邦假大空」。受訪人的心態既「昭然若揭」,提問的人只能希望對方在回答時多作註疏。從楊憲益回應李懷宇的話裏,我們知道這位原是富家子弟的「譯匠」在英國留學時就相當「左」,參加過黨的地下工作。「土改」他沒有參加,但「反右」和「三反」都有他份。
楊憲益太太GladysTaylor(中文名戴乃迭)的母親反對女兒嫁給中國人,說她一定會後悔。有孩子的話,他們也會自殺的。戴乃迭並沒有後悔,但兒子在「文革」時被「鬥爭」後,說:「我父親也許不是楊憲益,我母親可能跟另外的英國人生了我」。Gladys的姐姐把他帶到英國,他引火自焚,應了外婆的話。
這些傷心事,楊老都在李懷宇的「話托兒」引發下一一吐了出來。楊老從「寃獄」出來後,寫下〈狂言〉一首,其中有言:「老夫不怕重回獄,諸子何憂再變天」。難怪李懷宇在訪問快結束前不無感慨的說楊老這幫人的言行,很有「魏晉風骨」味道。憲益老人聽了一定高興,難得這個「後生」居然還有「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