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的藝人,好好的為什麼跑去「助選」?政治是很齷齪的營生,而戲劇工作者──雖然這一行,很多人偏見地叫做戲子──到底是藝術家,藝術家的人格是很昂貴的,不要隨便拿出來亂押注。
美國的明星也助選?不錯,可是人家是美國:眼珠子是藍的、皮膚是白的,有普選的議會,跟中國不同。美國的明星,從小對政治有很強的觀點,像馬龍白蘭度,別看他在銀幕上叼着一口煙扮阿飛,但奧斯卡給他最佳男主角,他硬是不上台領,只派了一個印第安女孩,上台發表演說,抨擊白人政府對印第安人的掠奪和不公。
這就是美國明星了,他可以拒絕奧斯卡獎,奧斯卡如果給一個獎中國和香港的影藝人,你不會不換一套最名貴的踢死兔,光宗耀祖地飛去洛杉磯、坐在席上熱淚盈眶地等唱名,揚威國際,然後飛步上台的是不是?
美國明星也助選,但人家的明星是有學歷的:茱廸科士打是耶魯戲劇系畢業,麥廸文是哈佛一級榮譽高材生、愛瑪湯遜是劍橋英國文學士、曉格蘭是牛津仔。高學歷不一定代表偉大的藝術成就,但第一流學府的訓練,至少可以令一個明星的理性思想和邏輯分析力強一些,而演戲畢竟是感性的事業。
既然感性,就不要隨便沾手偏激而偽善的政治。不,羅拔烈福和梅麗史翠普不同,他們對政治,不但早有立場,而且有「定論」(Convictions),他們不是臨場接受拉雜成軍,把助選當做出席一家酒樓新開張的剪綵。縱使如此,這兩位資深的演員拍了一齣《命運迷牆》,在感性上很出色,但也有漏洞的,譬如湯告魯斯演的那位布殊陣營的年輕參議員,始終是演回自己,太像一個自戀的男星,如此過火的表演,將來真的參選總統,一定敗選。卡拉OK、按摩店、海鮮酒家,香港沒有美國的環境,至少人家的柏克萊大學,不會把法學名譽博士頒給布殊。實在太不一樣了,人家的明星可以助選站台,但你不可以。不要再問為什麼,總之千萬不要模仿美國人亂來。「俾面」?萬一我丟了臉,誰來「俾」回那張臉孔給我?所以,為自己好,等你的老友下次開夜總會時才撐他的場,至少夜總會結業執笠,至少在十年之後,沒有人再記得站講台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