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的英文名比較貼切;《TokyoTower-MomandIandSometimesDad》。
SometimesDad真傳神:「或時」的父親。
她和他分開了,兒子跟着她成長但又捨不得他,他也明顯沒迴避這個父親的身份。所以父親的存在,在於或時在於Sometimes。故事去到少年在假期與父親共聚片時特別抽起我的神經,我也曾經擁有一個SometimesDad,直至他的離逝。但電影處理得真好,在難得的Sometimes,加插了他父親相好的妓女幽默露乳片段,讓氣氛即時輕鬆,不然一面看你的眼淚會長流不止。父子之間也非無言陌路,他是一名以繪圖成名的漫畫家、設計師,而老爸是一名建築師及不成功的畫家。電影去到近尾,兒子向他要求獲得那幅擱在屋旁畫了二十多年仍未完成的佛像,他答應用心畫好便送過來,不用訴說甚麼原諒的大道理,父子之間骨肉相連,微妙而深藏情份又豈須大哭大鬧戲劇連場交代?
母親絕對是主線,中心人物;但推廣宣傳重點都以母子情出發,反而父子的着墨是我最大的意外驚喜。看過一次,心中老思念再看一次,二次,三,四,五,六……次。
它擁有《東京物語》、《情書》、《其後》、《假如愛有天意》、《秋天的童話》、《歲月的童話》、《天使與我同桌》、《初渡艷陽天+告別艷陽天》,感人最深,不斷回望重溫的氣質。
光樣貌便贏得所有眼睛垂注的小田切讓將母親拖手出場,那份似輕還重的接觸大概改變了所有看過《東京鐵塔》的觀眾,回家好好將手溫暖拖着家中的母親、父親、姊妹、兄弟、兒女與愛人……如果你的朋友不介意,何不也來拖拖?就是擁抱一刻也不及讓兩人溫熱隨手掌散發的切實來得更叫人期待。人事匆匆,不拖好,溜過,只剩黃土。
祖母去世前我愛拖着她已因中風半身不遂的手掌說話,就是言語不再清晰,指掌接觸便很好。三姐病重的日子,只要精神充足,便會拖着我走向格林尼治公園她熟悉的路,有時強風雪雨,有時陽光充沛;時日無多,牽手情切猶似重溫童年她帶我的往昔,得一日多一日得一時多一時;她的棺木與格林尼治墳場泥土大概早已溶成一體,但我們牽手走過的路永不陌生。相信拖着母親的手上街在我們鄉下村子群眾眼睛看來有點不順,不重要;我與我媽的手順便好,很多年了,從小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