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日出康城 中產完美生活追求<br>廢水處理重視環保 人車分隔 鼓勵步行

人物專訪:日出康城 中產完美生活追求
廢水處理重視環保 人車分隔 鼓勵步行

即將成為本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屋苑—將軍澳日出康城(LOHASPARK),銳意打造成一個健康、環保、綠化的大型社區,負責操刀設計的港鐵總城市規劃經理姚展表示,日出康城的設計理念主要是發揮「以人為本」精神,包括提供充裕活動空間、採用人車分隔、重視通風效果、廣植樹木、以及廢水循環處理等,務求令所有住戶皆可享受到與別不同的優質綠色新生活。 撰文:簡婉婷 攝影:張振國

日出康城地盤面積32.68公頃,將按彈性分為9至13期發展,住宅座數共50座,可提供21,500個住宅單位,居住人口約6萬,整個項目預計可於2015年發展完成。港鐵總城市規劃經理姚展指出,日出康城地盤很大,而且是一塊十分方正的地皮,故可塑性極高,可以充份實踐「以人為本」的規劃。

人車分隔 不需過馬路

「將來日出康城6萬居民,不需橫過馬路便可直達港鐵站、商場及區內各處,父母亦不用擔心小孩亂走會被車撞倒,雖然住宅座數會多達50座,但最遠只需步行約500米即可抵港鐵站,需時約10分鐘,在設計上是鼓勵步行,帶出健康生活。」姚氏稱,為減少廢氣對空氣造成污染,日出康城內道路網將採用人車分隔設計,令空氣更清新,區內會有完善的行人路網,透過有蓋通道、綠化平台、高架道路等貫通整個區。至於區內車路設計方面,盡量將道路數量減至最少,而停車場位置亦設於路口,以減少不必要的車流。另外,區內還有環保穿梭巴士往返港鐵站,並引進環保節能車作區內巡邏之用。

海濱長廊環境優美,可貫通區內各處。

20萬呎中央公園 1期住戶先可享用

日出康城面積近33公頃,其中四成面積約13公頃(相等於兩個香港公園)為綠化及休憩區,中央更設有一個面積達20萬方呎的地標式中央公園,並採田園式佈局,由於預計將來會有不少小孩居住,中央公園內會設有「兒童天地」,提供各項兒童遊樂設施。中央公園附近還有一道長400米、闊30米的海濱長廊貫通各期,另外,同時設有緩跑徑及單車徑等。中央公園預計在09年第1期單位入伙時可以啟用。

地標式的中央公園,採田園式佈局。

廣植逾3,000棵樹木 美化環境

為了達到四時有變的園景效果,姚氏指出,綠化區內將種植逾3,000棵不同品種及各具特色的樹木,包括有香味的樹木,在「兒童天地」更會特別種植榕樹,以營造出榕樹下給小朋友講故事的溫馨環境。而為了保證將來樹木供應,港鐵已早於多年前專程從東莞訂購樹木。

廢水循環處理 不浪費食水

他續稱,日出康城在入伙後,將廣泛引入全新的環保設施,其中一項是大型的廢水循環處理,在中央公園下設有「廢水循環處理系統」,可處理44萬公升家居廢水,包括浴室水、廚房水及洗手水等,淨化後的廢水可用作全區林木及綠化灌溉,既不浪費食水,亦不會增加污水處理廠的負擔。姚展亦不諱言,環保是要付出代價的,由於廢水循環處理及環保車等環保設施,採用成本會較高,所以管理費方面亦會有所調整,但他認為,追求環保生活的住戶,是不會介意付出多少少的管理費。

階梯式設計加強通風

作為全港最大型的屋苑,在樓宇佈局方面尤其注重空間、通風和採光,姚氏表示,在通風方面,整個項目主要享有西南風及東風,經過通風研究後,在佈局上會以3至4座樓宇為一組,每組之間預留寬闊的間距和通風位,讓海風和山風可以同時吹進來。同時物業基座採階梯式設計,將風引導到基座上,加強通風效果。

重鋪低噪音物料道路

對於日出康城所位處的環保大道,每日有不少重型車輛途經,難免造成噪音滋擾,姚氏透露,在第1期門外的一段環保大道,將重鋪低噪音物料道路,盡量減低車輛行車噪音,以改善環境。

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日出康城以環保為賣點,姚展表示,屋苑車位比例約為5至7戶配1個車位,以盡量減少車輛出入,減低廢氣影響居民,希望更多住戶使用最方便的港鐵,而日後由將軍澳南站到中環,只需30分鐘,非常便捷。另外,在將軍澳南站將會有大型交通總滙,鼓勵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入。

日出康城發展藍圖

地盤面積:32.68(公頃)
住宅面積:1,602,800-1,612,800(平方米)
住宅單位數量:21,500
平均單位面積:70-80(平方米)
座數:50
層數:46-59
商場面積:40,000-50,000(平方米)

(資料來源:港鐵日出康城網站)

甚麼是LOHAS

LOHAS是「LifeofHealthandSustainability」的縮寫,即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是一個全球新興的概念。LOHAS不但指時尚、講究品味的物質生活;LOHAS一族崇尚身心健康及與自然和諧結合,他們更將目光投進對世界的關注,着重對生活的涵養及修為。在LOHAS的生活概念下建成的,不但是一幢幢時尚而環保的房子,而是一個個舒適而溫暖的家。當中不但包含對時尚優質生活的追求,更蘊含對自然環境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