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腩誘發致命疾病<br>男超35吋 女逾31吋 須小心

大肚腩誘發致命疾病
男超35吋 女逾31吋 須小心

【本報訊】吃得太多易生肚腩,捧着一個大肚腩更會誘發心臟病、中風及血糖超標等嚴重疾病,故市民應定期正確量度自己的腰圍尺寸,保持警惕,更切勿將常用的褲頭尺寸當作腰圍尺寸。心臟專科醫生警告男士腰圍超過35吋,女士多過31吋就算超標,呼籲大肚腩一族要注意飲食健康,尤其是心臟病康復者更應遠離大肚腩,每天做半小時運動可確保健康。 記者:馮永堅

很多人也認為食得是福,但醫學界估計全港約四成40歲以上中年人,因吃得太多及缺乏運動而腰圍超標,大肚腩一族出現血脂異常、血壓高及糖尿病等風險,都較正常腰圍的中年人高逾倍,但不少大肚腩人士未必知道這些風險,直至病發前仍狂飲狂食。
心臟專科醫生李沛然指出,根據05年國際糖尿病聯盟標準,單是量度體重指標(BMI)並不能完全反映肥胖人士的患病風險,不少研究更顯示量度肚腩尺寸才能反映肥胖人士的真正健康狀況。他表示大肚腩是因積存在腹腔內的脂肪過多,這些脂肪會包圍體內多個重要器官,並釋出有害化學物質,影響新陳代謝及產生胰島素抗阻性,導致血糖及血壓升高,容易引致心臟病或中風等致命疾病。

兩圍相差可達五吋

大肚腩引起問題多多,但很多人也不懂正確量度腰圍尺寸的方法。李沛然解釋醫學上的腰圍是指肋骨最低位置至盆骨最高位置之間的肥肉,而非褲頭尺寸,腰圍及褲圍兩者相差可能高達四至五吋,「度褲圍可能35吋,但度腰圍就可能係41吋。」他呼籲大肚腩人士要注意飲食健康,除少肉多菜外,還要每日做半小時運動。
不過,美食的誘惑確令不少肥胖人士「見過鬼都唔怕黑」。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車錫英表示,今年7至10月期間訪問了342名心臟病康復者,當中只有一半受訪者表示有刻意減腰圍尺寸,最令人擔心的是近兩成人仍大吃大喝,腰圍尺寸在病癒後不降反升,增加心臟病復發的風險。

正確量度腰圍4部曲

1.把軟尺圍繞腰部

2.軟尺放於肋骨最低位置及盆骨最高位置

3.量度時呼氣並保持腹部放鬆

4.軟尺不能太鬆或太緊

資料來源:心臟專科醫生李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