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地震」於香港人,從來只是人事變動的代名詞,也因「經驗少」,香港研究地震的學者寥寥無幾,27歲的曾慶豪(圖)卻膽粗粗把地震視為研究目標,利用地震波傳送震幅來評估風險,幫助發展中國家改進建築物的防震設備,獲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及伊朗等國家採用。
曾慶豪畢業於香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獲博士學位,說起地震,頭頭是道:「你哋記唔記得2006年9月14號香港以南36公里嘅擔桿島有3.5級地震?……同一個地方喺1874年都發生過5.8級地震……有研究話,同一個斷層可能會有7.5級地震,能量係100萬倍。」
發明吸震物料
為預測地震,曾慶豪開發了一種全新的評估方法。傳統方法由美國在六十年代發展而來,利用斷層深度、範圍、位置等數據作出評估;發展中國家或東南亞地區,由於地震次數少欠缺數據,或無力發展相關科技,新方法可供他們選擇。曾慶豪相信,香港地震的風險仍然偏低,但熱愛研究的他,最近踏出多一步,利用輪胎塑膠混和泥土,製造可以吸取過半震盪的物料。
由於研究表現出色,曾慶豪昨日獲港大研究學院頒發李嘉誠獎,在470份研究中脫穎而出,他與其餘五名得獎人,獲得金牌及獎狀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