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地多個城市陸陸續續地推出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低價房)這兩項住房福利,前者只租不賣,後者只賣不租。享受這福利的,均是低收入且居住條件困難的家庭和個人。這種形式也就似香港的公屋和居屋。其中廣州市就推出5643個單元廉租屋,並計劃近期建成2.3萬套經濟適用房,同時規定,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人民幣18287元、家庭人均居住面積低於10平方米的家庭,才可購買經濟適用房。
其實,早在二十年前,內地就曾有類似的公屋。由於國內基本沒有私人工商業,城市裏的大小企業都屬國有。如果任職公務員能找到一間好公司、好工廠去打工,多數都有機會獲分配一間廉租屋。到了上世紀末,運氣來了,政府一下子把這些本屬於國有的住房,全部以極低價格賣給租用者。這稱為「房改房」的政策,一次性地造就了上千萬個有產者。
經濟適用房不經濟
有了「房改房」之後,各地政府也不同程度地推出了相當多的經濟適用房。不過,這類產品價格雖低(僅是市場同類產品的七成以下),但面積都比較大,購買人士沒有嚴格的准入條件。結果,買到這類住房的,都是有錢人家,還讓他們嘗到了賺取市場同地段價差的甜頭,而且買賣也不用補地價。真是貧者越貧,富者越富,讓眾多低下階層無可奈何。
隨着近十多年來的社會變化,新就業人數不斷增加,農業人口轉到城市居住的數量也逐年增長,加上樓價不斷上漲,這個龐大群體對住房的需求,進而對社會的管理產生了極大壓力。今天,中國政府把公屋與居屋納入議事日程,並制訂出各種入圍標準,儘管在實施過程中還會作出許多修正,但像這一次這樣標準化、程式化、制度化地推出福利房政策,可以說,這是中國政府公共管理系統方面的一項重大決策和變化,並會對整個內地房地產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