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膿瘡不一定長在皮膚,細菌、寄生蟲等都可令「肝生瘡」,經常進食未煮熟淡水海產人士是感染寄生蟲引致肝生瘡的高危族。外科專科醫生警告肝生瘡輕則要打針放膿,重則須開刀切肝,延誤醫治者更會因併發症死亡,曾有男病人因膿瘡充滿整個肝臟,令肝功能盡失而死,市民若出現右上腹痛等症狀需立即求診。 記者:梁瑞琼
「肝生瘡」學名為肝臟膿腫,外科專科醫生鄺國雄解釋肝臟受細菌、寄生蟲及真菌感染,便會發炎形成膿瘡,本港約一成肝臟膿腫個案是由寄生蟲引致,可致病的中華肝吸蟲等寄生蟲主要存在於淡水海產,感染者多是生吃淡水魚、醉蟹及半熟的魚肉中招,「𠵱家好多人打邊爐都鍾意食半生熟嘅魚肉,其實風險好高。」
病徵:高燒右上腹痛
除了喜歡吃鮮嫩魚肉人士較易肝生瘡,長者等抵抗力低人士出現肝臟膿腫的風險也較高,鄺國雄解釋八至九成患者是感染了主要存在於腹腔的大腸桿菌及沙雷氏菌而發病,細菌會經血液到達肝臟,若肝膽出現結石等問題,細菌便有機可乘,令肝臟發炎含膿,患者多是60歲或以上的長者,剛接受器官移植及愛滋病患者也是高危族。他表示感染與否取決於市民的抵抗力,「如果係抵抗力弱嘅,刷牙刷損咗口腔,細菌都可以經由血液感染肝臟。」
肝生瘡的病徵包括發高燒(約攝氏40度)、右上腹痛及血壓低,病情嚴重者及長期肝生瘡患者更會出現胃口欠佳及眼黃等症狀。鄺國雄指出,患者的病情要視乎膿瘡的數目及大小而定,體積細小的膿瘡可以抗生素治療及打針抽膿,一旦膿瘡太大及太多,更會影響肝臟機能,要以手術切除。
即使抽去肝臟的膿液,患者仍有復發的風險,嚴重者更會因併發症死亡。鄺國雄表示曾有一名男病人求診時膿瘡已充滿整個肝臟,施手術將膿液抽去後,患者仍因肝功能盡失,最終因併發症死亡,美國肝臟膿腫的死亡率更高達10至30%。
延診兩周可引致死亡
鄺國雄推算,本港每年約有數十宗肝生瘡的個案,大部份患者都可痊癒,但一成患者會因病情嚴重而需切除肝臟,部份患者因延誤治療,膿瘡在兩周內不斷發大引致死亡,他提醒市民要注意飲食衞生,保持身體健康,出現肝臟不適的病徵必須盡快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