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數碼開頻道,最Hit的一個字,叫做高清。
還以為是六十年代一個國語片小生的藝名:雷震、張揚、趙雷,失去的一個,瘦瘦的,白白的,梳了一個蛋撻頭,三分浪蕩,七分書卷氣,藝名叫做高清。
原來是HD的中譯──高解像、精視覺,一張臉孔,數得出幾顆毛孔、幾條外露零點一毫米的鼻毛。
然而高清只管畫面,不問內容。高清的視像,跟高尚的產品是兩回事。例如:一幅「魚樂無窮」的金魚缸,高清顯像,跟一齣差利的《摩登時代》,一點也不高清,畫面矇矇矓矓。時至今日,是哪一樣令人感動?
高清的畫面,如果配上低俗的內容,就像水粉玉璞的潘金蓮,跟賣燒餅的武大郎睡在一張牀吧?何況人生在世,許多美感在矇矓之中,水至清則無魚,高大清則掃興,在暮色裏,與心愛的人深吻,閉上眼睛,時而再細開一條縫,像一顆星星,閃耀在夜霧裏,不要細看他的眉,不要閱讀他的眼睛,只隱約窺見他一張臉孔山高水深的輪廊,其餘悉數留給嘴唇周圍的幾瓣花蕾般的細胞,細細感覺着他淺刺的鬚根。
戀愛的時候,視野不須要高清,矇矓一點好了。但選舉投票的時候,卻要高清的視覺,高清的記憶,高清的腦筋,把眼前這個所謂候選人的演技和美言,一張薄花花的面具,通通高清掉,而不是倒過來。
看電視節目,不一定技術的高清至上,應該內容質素先行,為什麼許多人倒過來,爭看藝人舔Wasabi的高清醜態?非高清不盡觀藝人醜態,但在政治的化粧術之前,卻又甘於矇矓呢?那錯誤的一票,會令你失身的,高清只是技器,播什麼才是貨色。「引進」了外國的高清,只合看國家地理頻道的自然紀錄片,香港從來沒有自己的自然紀錄片,拍大嶼山下一窩青竹蛇的成長,鳳凰山上的鷹隼和昆蟲。有工器,沒有靈魂,是一百五十年「現代化」的老問題吧?該高清時才高清,在黃昏時親吻,雲彩四合,瞳孔不要睜大,如此矇矓,方為美景,記着,半閉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