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房屋協會低調推出30餘個將軍澳怡心園貨尾,售價較同屋苑二手單位低5至10%,故即日沽清。在當前好巿下,以低巿價出貨,非一般私人發展商所為,但對非牟利的半政府機構,出貨目的是志在將資產入賬,至於是否因此而多賺,明顯不是他們的考慮範圍,這亦反映房協無心戀戰的心態。
房協的定位,是要建造較居屋質素高,但較私樓質素低的私人住宅。為了彰顯物業質素較居屋高,這些夾心階層住屋,大都設有私人會所,內部設計雖非豪華,但可算十分實用,如閱讀室及兒童遊戲室等,並非一般居屋可以比較。相較私人屋苑而言,這些「高級居屋」大部份不設泳池,特意要與私樓以資識別。
任務完成清包袱
基於定位難明,一般買家會把該等住宅當作次等私樓,故呎價一直落後。此外,基於夾屋的買家向來以用家為主,流轉量亦較私樓低,形成作價一直落後大巿。
不過房協這次賣樓似乎太倉卒,加上逆巿低價出貨,從任何角度來說,都不是好安排,因這樣做只會令消息靈通的炒家可早着先鞭,利用訊息對大眾不對稱的優勢,取得獲利的機會。這樣實有違公平的原則,亦無助社會資源作更好的分配。
政府02年停建居屋及夾屋,是房屋政策的重要轉折點,當時因私樓售價大跌,導致資助房屋失去存在意義,但今日樓價又開始急升,這些次優質住宅,又開始引起公眾關注及興趣,不過金融風暴後香港所承受資產減值之苦,大家記憶猶新,所以沒有官員敢再提興建大量廉價住屋,以滿足公眾擁有自置居所的願望,既然如此,房協再沒有重生的機會。
今日房協的角色,已不太清晰,既然再沒有為中產提供優質住房的使命,低價出售怡心園,了結多年來遺下來的包袱,又似乎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