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思哲一起身,就往票站去投票,我可不想嚴苛版23條捲土重來。
因為大清早,電視報章沒有太多選舉消息,相反在網上,連夜以來,卻已積累不少相關的資訊和討論。基本上,為這趟補選而特意重溫的許多資料,來源都是互聯網,舉例YouTube、政論博客、討論區、維基、甚至Facebook。
舊媒體應借鏡
常言道,年輕人不關心政治,政事常識貧乏,但都愛上網,說不定,互聯網的新式資訊工具,能修補這道缺口。但如果上一次CNN加上YouTube的論壇,閣下已覺得很厲害、很突破的話,以下這個新組合,只怕讓你更目瞪口呆。
最近,美國的ABC電視頻道,借用Facebook卓絕的互動特性,以及龐大會員優勢,推出新聞產品「USPolitics」。產品令思哲最折服的,是它的「追蹤記者」功能:ABC共14位政治記者,分別「盯實」不同政治人物,Facebook會員,可以追蹤記者的檔案,接收他們的即時資訊,就像成為朋友一樣。
這樣一來,ABC可以突破自身技術不足的限制,在互聯網接觸讀者、培植讀者。至於USPolitics的其他功能,也包括跟蹤政治人物(當然這不是真人),利用Facebook的框架收發資訊;還有類似討論區的投票辯論功能,但Facebook的互動能力,尋常討論區當然給比下去。
敢叫記者開設Facebook賬戶,直接跟讀者報料、溝通,此乃大智大勇,值得其他舊媒體借鏡。此舉一出,神奇的、意想不到的收穫,說不定從天而降。例如因為Facebook開放平台的緣故,不少政治人物的資訊產品,都是粉絲自費製造出來。
案內人隨筆網誌: http://wanszezit.wordpress.com/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