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財政預算案皆沒有太大新意,不是加減免稅額便是加減稅率,又或是退稅退差餉,沒有太多前瞻性及較策略性的建議。想起從前港英年代,由決定建新機場到啓用,前後不足10年。醫療融資弄了超過10年,出了多份報告,到現在退休的退休了、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是議而不決的經典,而稅務改革也停滯不前。
醫療融資是一個例子,我從來認為不可以單一地去解決,必須要和整個稅務系統一併考慮,才有協同效應,不會弄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又例如說,地政署和環保署可以更好合作,以免出現一方面希望多有土地收入而多建高樓大廈,一方面又與環境保育相違背。
廉價居所造就人才
溫總理常強調以人為本,現在國內也考慮建廉租屋,使一般老百姓能安居樂業。從前麥理浩年代的公屋計劃,成功造就了平穩的環境,有了廉價居所,便容易造就個人發展。我亦不見得從前只一面倒的在偏遠地區建公屋,在市區,有著名的蘇屋村、彩虹村等,造就了現在不少成功人士。
以土地作為主要稅收工具,和歷史上的地稅沒有不同。賣地收入、差餉及地租,佔了政府收入約18%,埋藏了不少社會問題。當然,港英時代也奉行高地價政策,但他們有很好的社福及城市規劃。
不如減首置印花稅
與其考慮退稅去贏取一時的掌聲,倒不如首先令人安居樂業。政府可考慮免去市民首次置業作為自住單位的印花稅。一生人一次,又可以價值600萬元的單位為限。
居所貸款利息扣減是數字遊戲,從稅務局年報顯示,05至06年度總居所貸款利息扣減為73.7億元,以一名年薪80萬元人士計算,每年可省回稅款1.7萬元,年薪24萬元的只省回12,250元,10年共十多萬元。假設10年全用盡10萬元扣減,以年息4厘計,樓價約是572萬元以上,在市區能買到千多呎單位。當初付印花稅的開支也是約17萬元,因此免除首次置業印花稅,才是真正的稅務優惠。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及法律系講師
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