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民出外旅遊時慎防「痢疾從口入」,衞生署今年首九個月已接獲50宗桿菌性痢疾呈報,過去五年更累積達575宗確診個案,逾三成屬外地傳入,當中近半患者曾到內地旅遊,其次是印度、泰國及尼泊爾等地,傳染病專家提醒到印度及尼泊爾等桿菌性痢疾高危國家旅遊的人士,應光顧「即煮即食」的食肆,返港後感不適應盡快求診。 記者:梁瑞琼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新一期《傳染病直擊》分析,本港由2003年起,每年均錄得116至140宗桿菌性痢疾感染個案,至今年9月共有575宗,今年暫錄得50宗個案,患者的年齡由剛出生26日至91歲不等,年齡中位數則為28歲,大部份個案均能追查受污染的食物來源。
逾四成人需入院治理
桿菌性痢疾患者的常見症狀為腹瀉、腹痛、發燒、嘔吐等,逾四成人需要入院治理,留院日中位數為3日,但年幼及年長患者因病情一般較嚴重,故留院時間也特別長,曾有患者需住院18日,七成六5歲或以下及65歲或以上的患者曾留院治療,其他年齡組別患者則只有36%需要留院,當中並無死亡個案。
報告指出大部份感染個案發生於每年8月至10月,多數是偶發感染個案,當中亦有36宗爆發涉及127名患者,每宗影響2至15人不等,其中21宗個案是本地感染,9宗與進食不潔食物有關,3宗於學校及院舍爆發,9宗個案的患者來自同一家庭。
外遊是港人感染桿菌性痢疾的高危時期,因有31%的患者是在外地旅遊時,進食不潔食物後染病返港,當中近半人曾到內地旅遊,並分別有15.7%及5.6%的人是到印度及尼泊爾旅遊後染病。
遊印度最高危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指,印度及尼泊爾是全球感染桿菌性痢疾最高危的旅遊國家,市民到落後國家旅遊要特別注意飲食衞生,他解釋桿菌性痢疾主要透過受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食水傳播,光顧「即煮即食」的食肆較安全,並避免飲用未煮沸的食水或河水。
雖然本港近年已甚少有感染桿菌性痢疾的死亡個案,但勞永樂指出幼兒、長者及抵抗力弱人士感染後,容易引發急性腎病及大腸擴張等致命併發症,故市民外遊後出現不適要盡快求診。
桿菌性痢疾常見病徵
病徵:腹瀉 患者出現比率(%):97
病徵:腹痛 患者出現比率(%):78
病徵:發燒 患者出現比率(%):73
病徵:糞便帶血 患者出現比率(%):53
病徵:嘔吐 患者出現比率(%):30
病徵:作悶 患者出現比率(%):30
*患者可出現一項或以上病徵
資料來源:新一期《傳染病直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