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工作,個個都有職業。雖然人們在嘴巴上說得好聽:職業無分貴賤,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職業是分貴賤的。
職業分了「貴」「賤」不好聽,於是就有了另一個名詞,叫「職業聲望」。
「職業聲望」由什麼來決定的呢?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李煒說,其實就是教育與權力決定了「職業聲望」。
這個研究所在二○○一年做過一個《職業聲望調查》,列了八十一種職業,排名最前,也就是聲望最高的是「市人大主任」,聲望最低排在末位的是「保母」。
從中抽一些來看看,法院院長排第三,工程師排第四,電影明星排十九,飛機師排二十六,飯店廚師排五十九,火葬場火化工排六十五。
這是二○○一年的排名,到了今天,大概已有些變化,但相信變化也不會太大。
用教育和權力來為中國人的職業聲望作標準,是金科玉律。高教育的職業,即使賺錢不多,權力不大,但依然是被人尊重的。
權力大的職業聲望高,更是無可否認,在中國,權力就是一切,有權就有利,先貴而後富,中國人很看得穿這一點。所以,在政府機關做個科長,職業聲望肯定比一個春風化雨的中學教師來得高,也比寫文章的作家高。
看了大陸的《職業聲望調查》,你會覺得大陸和香港在這方面的意識,畢竟還有很多不同之處。因為香港沒有黨領導,香港人對於權力的敏感度,也遠沒有大陸同胞那麼高。
對於「富貴」,香港人比較重視前者,而大陸人始終把注碼押在後者身上。在香港,「富」則令人心定了,但在大陸,有了錢,心更不定,生怕什麼時候「富」被「貴」謀去了。
今天說「職業聲望」,是因為最近一期大陸的《新周刊》以此作專題。其中一個作者說「富貴」說得最透澈:「什麼叫貴?就是不把富放在眼裏。什麼叫福?就是不把富與貴放在眼裏。」
在這一點上,香港人暫時還是比大陸人有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