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塔的秘密 - 陶傑

鐵塔的秘密 - 陶傑

看《東京鐵塔》,名著改編,成為城中熱門的情感話題:一個日本青年講述他母親怎樣辛苦養大他的故事。小的時候,東京鐵塔才剛動土,孩子長大了,事業有成,老去的母親,心願就是登上東京鐵塔,俯瞰這個城市。
但老母親得了癌症,她的病房,窗外就是東京鐵塔了。兒子在母親故去之後,捧着骨灰登上鐵塔,完成媽媽的遺願。
《東京鐵塔》像一個淺藍的紙盒,包着的一叠雪白的紙巾。日本人連煽情,也那麼方正而潔淨,日本人的眼淚像白紙,而《東京鐵塔》,像在那個淺藍色的盒子裏飛出來的一尾又一尾的摺紙白鶴。
《東京鐵塔》的親情很精緻而淒冷,不愧在明治維新時代,從歐洲學來的一份內斂。《東京鐵塔》裏以母親為中心,大愛如傘,一切細緻的情感,在傘下振翅而飛,遊向一片迷濛的陽光。
有人看了,悄悄地問:不過是大都會裏的一段母子之情,為什麼香港拍不了《東京鐵塔》。
問得夠天真,但,不要開玩笑了。原因有三:「大中華」正在崛起,從建一座歌劇院,到投資拍一部「獻禮」之作,中國市場,什麼都講「大」:大手筆、大格局、大氣魄,躊躇志滿,人人都想做大事,像《東京鐵塔》這類小品,中國老闆是看不上眼的。
第二,戲中的情感焦點,是東京鐵塔,就像維珍尼亞吳爾芙的小說《燈塔之旅》(TotheLighthouse),童年的家庭記憶,以一座溫柔的建築為寄情之處。鐵塔和燈塔,都是很溫柔的建築,香港的維港,如此有情之物,拆的拆,堆填的堆填,上哪裏去找?
第三,不可以用一個天水圍的新移民老太太,以登上IFC為生平心願的。因為IFC雖然很繁華,卻不是一座感人(Sentimental)的場景,即使一齣港產片,抄足《東京鐵塔》,講天水圍長大的一個建築師,帶她年老患癌的母親一登IFC,了此心願,閣下問一問良心,會不會掏腰包進場看呢?
不會的。那麼好,為什麼你會看《東京鐵塔》而且感動落淚呢?因為電影裏的城市是東京,國家名叫日本,這個地理名詞,對於你和你的朋友,是品味的象徵。今年聖誕去北海道,收費昂貴,機票酒店全滿,入境要按指紋拍照,香港人就是喜歡去。因此,是東京的鐵塔,而不是天水圍的母親登上IFC,可以賺人熱淚,那眼淚,只要映照着新宿和六本木的夜景,就是滴滴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