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中東和平,先得鑽研一下握手的學問。中東和會上的握手意義重大,既成為歷史一刻,但也會招來殺身之禍。
這次和會的「握手環節」在喬治布殊讀出協議後,首先由喬治布殊跟以巴領袖握手,然後兩位領袖互握。之後喬治布殊站中間,同時緊握兩人的手,稍停一下略退後,輕拍兩人肩膀,鼓勵他們再握手。
最叫人印象深刻的握手,應是1993年總統克林頓在白宮南草坪,引領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Rabin)和巴解領袖阿拉法(YassirArafat)握手的歷史性一幕;但原來克林頓當時亦曾擔心阿拉法會使出招牌熊抱加親吻雙頰,向國家安全顧問萊克學得一招傍身:只要他右手與阿拉法右手相握,左手捉住阿拉法右肘就行了,這樣表現得熱情又能阻對方埋身。
另一次歷史性握手發生於1978年大衞營,當時的總統卡特(JimmyCarter)與以色列總理貝京(MenachimBegin)和埃及總統薩達特(AnwarSadat)六手互叠,但拉賓和薩達特後來都因「握手通敵」而遇刺身亡。
英國《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