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癬關節炎可致殘障<br>患高血壓糖尿病 風險更高

牛皮癬關節炎可致殘障
患高血壓糖尿病 風險更高

【本報訊】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中文大學醫學院估計全港約一成至兩成牛皮癬患者同時患上牛皮癬關節炎,人數達10,000人,此病沒有傳染性,但可在短時間內破壞關節,影響病人的外貌,導致殘障或死亡。醫學院一項研究更發現,患者較健康人士容易體重超標,高血壓風險高3.4倍,糖尿病風險則高八倍,患心血管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記者:張嘉雯

今年50歲的張先生,13年前因手腕疼痛,起床時覺得手腳「好梗」,頭皮又多,初以為拉傷,向中醫求診卻久久不癒,加上手腳無力及脫皮,「又發燒,痛到連碗都拎唔到。」遂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求診,住院三個月才確診,所謂頭皮其實是頭部牛皮癬,原本是的士司機的他,患病後無法工作。不過,去年底他開始每月注射兩次生物製劑,現已康復八成,更可再次走路。

料與免疫系統有關

大埔醫院內科駐院專科醫生梁盈盈解釋,牛皮癬關節炎又稱為銀屑病關節炎或亁癬性關節炎,並無傳染性,常見於頭皮及四肢外側,特別是肘和膝外側,部份患者更會出現指甲病變、角膜炎及虹膜炎。她指此病成因不明,估計與遺傳、免疫系統及環境因素有關,本港約15%患者有家族成員患病,平均發病年齡約30至55歲。
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由去年底至今年6月,跟進了102名牛皮癬關節炎長期患者及197名健康人士的健康狀況,結果發現牛皮癬關節炎患者容易過重,高血壓風險高3.4倍,糖尿病風險高8倍,加上頸動脈內膜中層明顯較厚,患上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並發展為心血管病的風險也較高。
外國研究發現牛皮癬關節炎患者的心血管病死亡率較一般人高1.3倍,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譚麗珊指,頸動脈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臟病風險即增加15%,腰腎比率高的男性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較厚,出現早期粥樣動脈硬化的風險也較高。

生物製劑治療較佳

譚麗珊解釋炎症是牛皮癬關節炎的病因,提高心血管病的風險,中大的研究又發現,患者經過12周生物製劑的療程後,皮膚及關節狀況好轉,發炎指標亦顯著改善。她相信,生物製劑既能控制炎症,也有助降低牛皮癬關節炎患者長遠心血管病的風險。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治療學系教授李國銘表示,生物製劑較傳統藥物優勝,但副作用是增加呼吸道感染及肺炎風險,心臟衰竭、腦科病人及乙型肝炎患者均不宜使用。

牛皮癬關節炎小檔案

‧發病率為0.2%至0.3%,本港約有10,000名患者
‧牛皮癬患者中,牛皮癬關節炎的發病率為10%至20%
‧男女發病率無分別
‧平均發病年齡為30歲至55歲

資料來源:大埔醫院內科駐院專科醫生梁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