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是什麼 - 陶傑

「博物」是什麼 - 陶傑

在香港建什麼「世界級博物館」,純屬吹水,一定失敗的,因為華文「博物館」三個字,令人誤以為「博」就是「大」的意思,譬如大學博士,以為天文地理精通,其實一個生物博士,往往只精通南美洲叢林一種紅色的樹蛙的生殖系統進化。博士不是博大,而是精小,一個博字,勾起中國式假大空這條慾望神經。
香港是中國沿海的一座城市,沒有資格學什麼紐約古根漢。倫敦和紐約,跟中國的城市,不是同一個層次。建博物館,不要總夢想做「大事」──中國式的教育,就是用「要立志做大事」來毒害其子弟的。
博物館從小處做起,也一樣舉世知名,譬如阿姆斯特丹有一座中世紀的酷刑博物館,羅列了宗教裁判所時代的釘椅、鐵籠子,還有把人犯四肢骨節扯脫木軸子。英國的巴富,也就是彭定康本來出身的選區,還有一座玩具博物館,展示幾百年玩具設計和材料演化的過程,看過一次,有何得着?會明白兒童的心理如何受社會變遷的影響轉化。
二百年前,一個玩具洋娃娃,都是用針線的手工縫製的,一件玩具,在家裏從祖母、母親到小女孩子,從設計到剪裁,都一起參加勞作,那時的玩具,雖然簡陋,但針織着倫理和人情。今天的玩具,大批在中國的生產線製作,設計繁複,科技精新,但上面沒有母親、姐姐和哥哥的指紋。二十一世紀的玩具,小孩子關在睡房裏自顧自的玩,可以玩出自閉症。
遊一次玩具博物館,等同上了一年的社會學碩士課程,何況如果你是設計師,還可以一面看,一面畫圖樣,一二百年前的創意,翻新一下,說不定就是時興。
刑具和玩具都是「博物」的種種,而不一定是清明上河圖、秦朝兵馬俑、法國印象派的油畫。這些都不屬於香港人。香港的特色,是六十年來百花齊放直到一九九七年主權移交的報紙雜誌,是一百年來省港中西的飲食,是戰後堂口林立的黑社會,還有一家電視台,成立四十周年,其製作產品、戲服、劇本、道具,如果自己懂得善加保存,早就夠開一座博物館有餘。
但香港是一個集體失憶的地方,中國人也鄙棄自己一切舊的事物,因為在西洋的科技器具面前,永遠有一份說不出的自卑感。小事差不多先生,都要做大事,圍在一起吹水,然後財團政客在其中抽水舔膏。這是「博物館文娛藝術區」的遊戲,看着也叫人覺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