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政治的臺灣難得在香港吹起了一陣文化的清風。謝謝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臺灣藝術月」,這是第二屆,獲得一致好評。
我認得平路二十年了。她用不尋常的眼看世界,用不尋常的腦想問題,用不尋常的心寫文章,小說、散文和評論都寫得那麼好,那麼「另類」。十多年前,她去莫斯科採訪,報館兩位同事搭前一班飛機走,飛機失事而殞命;平路寫了一篇哀傷憂鬱而不妥協的悼(禱)文,硬要與命運之神角力。她的文字犀利而細膩,富有感情又帶哲理,為人卻格外低調;別以為她脆柔,她的意志極有韌勁,內心極有主見。
我萬萬沒想到她這麼會辦事,不聲不響就把「臺灣藝術月」的架子搭起來,還這麼有聲有色。連平時不假辭色的馬家輝都不得不在專欄唱好。只要如實敍述,都會承認這個藝術月展現臺灣的文化「軟實力」,更為香港的文化風景線增添不少色彩,功德無量。香港自詡為「亞洲的世界都市」,是中西文化的滙點,但不論香港看臺灣,還是臺灣看香港,都像眼鏡擦不亁淨,模模糊糊,缺乏真誠的了解溝通,更遑論對話欣賞。
香港人嗜好粵菜,懂得吃西餐,反而不太會欣賞粵菜以外的中國菜系,不是嫌川菜太辣,嫌滬菜太甜,就是嫌京菜太粗。臺灣菜在上海賣得呱呱叫,在香港吃不開。香港的高級大餐固然比臺北細緻,但臺北一路排開中國大江南北小吃,野趣無窮,卻別有一番獨特的風格。看,平路殷殷做東,邀請香港人駐足品嚐臺灣的「文化小吃」了:臺灣民間活力充沛,創意旺盛,發展出雅俗共賞的多元文化藝術,廟堂與草根相互滲透,不是楚河漢界;從「雲門舞集」到「優人神鼓」,從茶與樂的對話到京劇與大提琴的交流,從薇薇夫人談家庭人生到蔣勳話東坡《寒食帖》,皆平易近人,饒富禪意,有趣有情有理。香港的文化土壤靠官方和精英耕耘,生長不出這樣的果實。
讚平路好,她必含羞說:「沒有。對,沒有。」「沒有」是自謙,「對」是臺灣年輕人的口頭禪。平路風華正茂,心理和穿着都年輕,自然掛了這個口頭禪。我且回說:「有。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