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 鏡 - 蔡瀾

借 鏡 - 蔡瀾

「我來香港,第一段學的廣東話,就是:英雄流落筲箕灣,何時何日上中環?那時候,從筲箕灣搭電車去中環,只要一毫子,要是你沒有這一毫子,去不了就是去不了。」倪匡兄說:「但是,我最近去了筲箕灣一趟,大廈林立,連太古的也建在那裏,和中環沒什麼兩樣。」
說的一點也不錯,回家,翻鄭寶鴻編的《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飲食場所》,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出版,中英文對照,實在是一本值得欣賞的好書。
從舊照片看來,一九二五年的油蔴地炮台街,橫隔着甘肅街的街頭食檔,環境並不好過倪匡兄剛來香港時的筲箕灣。
一九一五年的中環,連威靈頓街,也佈滿了大牌檔而已。
推前到一九○○年,位於醫院山旁的灣仔,有家叫「財記」的食檔,以賣燒鵝瀨粉、銀線細麵、魚生鴨粥出名,旁邊一片荒涼。
吾生晚矣,從前輩的著作,得知茶樓豈止是喝早茶而已,還有叫為「茶花」的女招待,她們儀態萬千,成為茶樓吸引茶客的主要賣點。「高陞茶樓」有華芳芸、仲英、蕙卿。「蓮香」有阿瓊。「金山」有三妹,還有孖生的阿蘇與阿玉呢。
雖然這群茶花的照片已沒留下,但讀者可以在書中看到這些茶樓的照片,已很珍貴。
我親自去過的,只有六十年代彌敦道上的「龍鳳」、莊士敦道的「大成」、佐敦道的「雲天」和「美化」,香港仔大道的「晨光」和「珊瑚」。也吃了西環「天發」的潮州佳餚,但女招待呢,已變成了老太婆,和餐廳的外貌一樣,化妝品像灰水,快剝脫下來。
書中記錄的街頭小食,像油炸糭、炸酥盒、糖公仔、砂糖花生碎夾餅、鹹酸檔、白糖糕、倫敦糕、啄啄糖、鹽焗蛋等等,都值得經營飲食的人去復活,天水圍要開大牌檔和小販中心的話,都可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