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滙存廢海灣國家陷兩難

聯滙存廢海灣國家陷兩難

過去一周,先有伊朗總統艾哈邁廸內賈德大罵美元是「一文不值的廢紙」,繼有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抱怨弱美元對國家構成「重大壓力」。美元一蹶不振,不但觸動投資者神經,更令政策制訂者感到頭痛。
波斯灣國家面對的兩難局面越加明顯,因為這些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大部份都把本身的貨幣與美元掛鈎。油價趨升之際,美元又一沉不起,加劇了通脹壓力。

通脹壓力加劇

實際上,海灣國家被迫照搬美國的一套貨幣政策,已浮現問題。採取固定滙率政策,石油出口國在油價大幅波動時,就較難作出調節;再者,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的貨幣政策,未必適用於出口石油的國家。
油價上漲,為阿拉伯世界帶來巨額財富,按理其貨幣應該升值,可是在本土貨幣與美元掛鈎的規限下,他們無法這樣做。更甚的是,美滙下滑,到頭來導致海灣國家通脹加劇,個別經濟體系的通脹率幾乎接近10%。
那麼,海灣國家究竟要怎樣做?最為廣泛討論的兩個方法,就是重估幣值或改為與一籃子貨幣掛鈎,科威特已率先這樣做。

難有完美制度

藉着把本土貨幣兌美元滙率訂得高一點,海灣國家應可紓減一些通脹壓力,惟未能真正解決石油出口國和美元掛鈎之間的錯配。
若改為與一籃子貨幣掛鈎,海灣國家於油價大上大落時,可得更大的保障,但基於大部份一線貨幣所屬國家都是主要石油進口國,因此海灣國家到頭來還是要採用衣不稱身的貨幣政策。
最近數年,許多新興經濟體系已放棄固定滙率制度,改行「管理式浮動滙率」。如果海灣國家於未來數年按計劃踏上單一貨幣之路,該貨幣應該是自由浮動。但海灣國家暫未有條件這樣做,因為他們從未試過推行獨立的貨幣政策,而且區內只有少數機構有處理經驗。
在目前的環境下,海灣國家難於完全「擺脫」貨幣掛鈎的綑綁,但他們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讓油價在一籃子掛鈎貨幣中佔一席位,就可確保他們的貨幣能承受油價大幅波動的衝擊。
海灣國家一旦不再把貨幣與美元掛鈎,對投資者而言將十分震憾,但面對油價上漲和美滙下滑,不做任何事可能要承擔更大的危機,海灣國家始終要結束貨幣掛鈎的日子。
2007TheEconomistNewpaperandTheEconomis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