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博物館 - 陶傑

手術博物館 - 陶傑

西九龍要建幾座宏大的博物館。有識之士開始竊竊私語,花幾億「打造」了幾座博物館,但展品呢?
香港是一座沒有記憶的城市,也是一個反人文知識的社會。偏偏博物館之「博物」,從木乃伊到兵馬俑,從十九世紀的古老打字機到人力車,通通是記憶和人文的物品。開了一家博物館,總不成把《忽然1周》第一期到第十期的第一版書,當做「歷史藏品」吧,即使這頭十期版本,又有幾多位讀者師奶收藏?
先有「博物」,才有博物館,而不是博然空無一物,而投資億萬建一座「博乜館」。不錯,億萬富豪有很多珍品,從梵高油畫到亁隆的鼻煙壺都有,但他們不會把東西借出來的,即使借,最多一兩批,以後,博物館只有貨架,沒有貨,市民排隊進去,紛紛讚嘆博物館本身這座建築──啊,這座建築物,是英國大師諾曼福士打從非洲盧旺達收養的一個黑人小工,在倫敦的工作室,用一個周末,仿照師傅的風格,畫出草圖,多麼有創意呢。
世界上必先有了貨,才有貨架。先有金庸小說,才有明河出版社,而不是相反。
倫敦的聖湯馬士醫院,像香港的瑪麗和伊利沙伯醫院一樣,平時收容許多急症病人,但在醫院的一角,就有一座小小的博物館。

博物館是什麼?是一間一八四六年落成的最古老的手術室──一張長方形的木桌子,放在正中,四周還有展列着維多利亞時代手術儀器的木櫃,有一個洗手的瓷盆,擱在木架子上。
那時的手術,不經常做,而且往往是交通意外為傷者截肢,不到最後關頭,不敢動手術,因為對防止細菌感染,還沒有那麼大的把握。
麻醉早期用草藥,效果不好,因此截肢要快,鋸一條腿,在一分鐘之內。病人殺豬般痛叫,醫生往他嘴巴塞一條木棍,今天,這根短棒還在,看見上面深陷斑斑的牙印。
那時候的手術,是一件大事,醫科學生進來觀看,因此這個手術室三面有一級高一階的座位,像羅馬鬥獸場一樣。到今天,手術室的英文叫OperatingTheatre──手術劇院,為什麼是Theatre?因為機不可失,醫科生就是觀眾。病人沒有私隱的,但保命要緊。
這就是先有貨,後有貨架。這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手術室,沒有因為醫院要「發展」而拆掉。香港的舊事,都倒進堆填區了,這是一個賺錢的城市,不要那麼扮嘢嘛,博物館,不需要的。一根滿佈齒痕的木棒,不須要天價購買,也不必排長龍恭賞當做清明上河圖,樸實自然,就像一件舊衣服穿在人身上,是猴子,就造作了,這才叫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