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少女破專制枷鎖<br>優先搜畫:《我在伊朗長大》投奔法國

貴族少女破專制枷鎖
優先搜畫:《我在伊朗長大》投奔法國

由著名漫畫改編的法國動畫片《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是今年康城電影中獲得掌聲最多的一部電影,所有觀眾都站起來向原作者兼導演瑪贊莎塔碧(MarjaneSatrapi)致敬。看過漫畫的觀眾,當然會在大銀幕前被這部關於一位伊朗少女成長經歷的故事感動,就算未看漫畫的觀眾直接進入影院觀看此片時,也會喜歡到不能自拔。 撰文:戶川淳

下月13日正式在港上映的動畫片《我在伊朗長大》,以同名漫畫作藍本搬上大銀幕,貫徹原著漫畫的黑白畫風、簡單線條,勾勒出來的卻是一個色彩幻變、講述伊朗貴族女孩錯綜複雜的成長故事,並找來法國一代女神嘉芙蓮丹露(CatherineDeneuve)為法語版及英語版配音。該片不只榮獲本屆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更已代表法國競逐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故事以伊朗自1978年至90年代初的政局和社會變化為背景,告訴世人一個伊朗女孩如何在伊斯蘭革命及兩伊戰爭間自處,由恐懼到反叛,以至追求愛與夢想。她曾經難以適應學校的陳腐,因此被父母送到奧地利讀書,在奧地利的她,呼吸自由空氣的同時,也受到種族歧視,因失戀的打擊決定返回故鄉,重新適應在這個封閉專制的伊斯蘭國家生活。

回憶黑白生活

女主角對自己的身份深感迷惑,她不知道自己是伊朗人還是外國人。在自我封閉一段日子後,她開始有所覺悟。她最終的選擇是,再次遠走他鄉,奔赴自由的法國,而自由的代價,就是她的外婆在其離開後過世,而她也未能見到外婆最後一面。
影片的成功,是導演瑪贊莎塔碧棄掉了原著漫畫中很多繁雜的部份,令影片的節奏更為緊湊。漫畫以成長時間為順序,而電影則由其現實時空倒敍回憶。回憶的部份和漫畫一樣都是黑白二色,顏色濃重,適時地表現女孩孤獨的狀態以及壓抑的伊朗社會;現實部份則是有顏色的,顏色的運用也較為單一。

深刻描畫伊朗

以動畫描述嚴肅的歷史,令人容易接受,但《我在伊朗長大》對政權的批判仍然是深刻而有力。在康城電影節播放會上,觀眾連綿不絕的鼓掌是對瑪贊莎塔碧誠實面對自己的讚賞,同時也感謝她讓世人認識到伊朗近20年的實况。

話你知:樸實畫風席捲全球

由瑪贊莎塔碧創作的《我在伊朗長大》,2001年出版時橫掃各國漫畫大獎,包括「2004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漫畫獎」、及「2002年法國國際漫畫節年度最佳漫畫獎」。本書共有15國譯本,全球銷售20萬餘冊。漫畫在國際間引起極大迴響,成功打入全球市場。
一套四冊的《我在伊朗長大》,副題分別是「面紗」、「安息日」、「捉迷藏」及「回家」,書內另有長短不一的單元故事。瑪贊莎塔碧從10歲的小女孩逐漸成長說起,以樸實無華的畫風說故事;色調只選黑白,卻襯托出一種獨特的民族色彩美。

瑪贊莎塔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