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基金撥款辦「浮世繪」<br>智障者學繪畫藝術療心靈

蘋果基金撥款辦「浮世繪」
智障者學繪畫藝術療心靈

智障人士與藝術如何扯上關係?引入藝術治療法為智障人士提供輔導的基督教靈實寶林日間活動中心,今年4月獲得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撥款2萬元舉辦為期10個月的「浮世繪」活動,透過塗鴉、心聲畫廊及巡迴篇,由藝術治療師帶領智障院友從繪畫及遊戲中表達情緒,從而「對症下藥」,提供適切的輔導。

10名年齡由20至60歲、患有中度至嚴重智障的院友,衝破年齡及智力的界限,共同參加分別8節的水墨畫及6節的藝術治療課,除發揮創意外,更可從中肯定能力及宣洩情緒。

「佢哋唔識用言語表達自己」

推行是項計劃的基督教靈實寶林日間活動中心主任關啓基表示,活動中最意外的收穫是達到傷健共融,因為小組中有一名60歲的智障女參加者,其水墨畫的潛能被發掘出來,故此該中心特別安排她參加區內的老人中心畫班,與智力正常的長者一齊學畫。「真係好難得!智障人士可以同正常人一樣參加老人中心嘅活動,真正達到共融體驗。」
另一方面,輔導該批院友的社工梁姑娘表示,透過畫班,可對參加者的內心世界加深了解。「佢哋因為唔識用言語表達自己,我哋好難留意到佢哋嘅情緒。透過畫畫同治療師嘅講解,工作人員可以知道邊個成員係特別惹人注意、被欺負,從而多加留意。」

家人同體驗感喜出望外

記者採訪當日為第四節的藝術治療課,9名出席的參加者透過治療師玩小魚被大魚欺負的故事和遊戲,帶出互相合作及如何應付被欺負的情境。另外,參加者透過塗鴉,表達對身邊事物的好惡。梁姑娘說:「佢哋會用黑筆畫出自己唔鍾意嘅人,宣洩不滿。」
活動也邀請智障參加者的家人出席,共同體驗參加者的潛能。其中一名參加者阿薇的75歲母親陳婆婆坦言有點喜出望外,「佢喺屋企從未試過攞起支筆去寫嘢,今次係我第一次見佢肯攞筆畫吓!」另一參加者阿思的73歲母親梁婆婆認識女兒31年,從不知道她模仿力甚強,能跟隨導師繪畫魚兒。
梁姑娘表示,有關的畫作預備張貼在地鐵社區畫廊或邨內,期望居民能欣賞智障人士的另類才華,減少歧見,促進傷健共融。

治療師的話:引導發揮創意宣洩情緒

一般人想起藝術治療,就是治療師從畫作中的「樹、屋、人」分析個人性格。是次為靈實寶林日間活動中心舉辦「心聲畫廊篇」的創作藝術治療師郭潔屏表示,藝術治療並非如此簡單,而是透過藝術創作,讓參加者發揮創意及想像力,並學會自我欣賞、建立自信、表達情緒、與人相處及合作等技巧。藝術創作範疇包括遊戲、講故事、手工藝及繪畫等,而治療師可從中評估參加者的肌力控制、運用線條的能力以及智商等。
郭續指,即使是智力較弱的智障人士也能做到藝術創作,只是訂立的方向和運用的深淺程度有所不同,「大部份智障人士唔識用語言表達,所以要用一啲較淺嘅方法,例如透過畫畫引導佢哋運用想像力,從中宣洩情緒。」她表示,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參加者的戒備心減弱,從而可更深入地了解參加者的能力及情緒,以便提供適切的協助。

藝術治療師郭潔屏表示,收集智障參加者的畫作後,再與社工逐一分析。

畫作將放在社區內巡迴展覽,期望智障人士與社區人士拉近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