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順逆境,也面對順逆流。究竟應該何時動?何時靜?
剛剛電視畫面,某節目不知如何談及老子《道德經》,但行出行入看不到原句(看到也記不起)。旁白闡釋,說人該在動盪中沉靜;在平定時出發……
這是非常理智的經驗談,順應形勢,力氣花在刀口上,才不致事倍功半。
──但,有些人不這樣想。六七十年代,大批飢餓的大陸「難民」為過好一點的生活,洶湧逃亡抵港,這為數二百萬的偷渡客,有些已在彈丸小島揚名立萬身家豐厚;有些經歷風雨一無所有;更多是付出勞力換取自由,當個知足普通人,安居樂業又過了大半生。
偷渡失敗被抓了,伺機再逃。再失敗,再收集情報資料下回小心行動。循水路來,利用救生圈、泡沫枕、塑料枕套、乒乓球串、吹脹的避孕套圍着脖子、挖空西瓜……助浮。他們的經驗,是須趁潮漲下水,可逐浪奮鬥拋送至目的地。若潮退得靜待,免順水沖往大海不回頭。可見逆流中生死一線的鬥心,因豁出去而成功。這是你我香港出生土著永不明白的。
因命運不同,各有各的動或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