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英文程度低,是世界公認的事情。低就低好了,全世界有三千萬人在學華文。你現在趕緊學英文,英文學好了,猛一抬頭,發現地球村四周的鬼佬、㗎佬、黑鬼、賓傭,竟然全都操一口大陸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官腔「普通話」的時候,你會驚叫一聲,把手中的那套英語讀本丟掉,魂飛魄散地四處亂跑,衝進一所公廁,扭開水龍頭,洗一把臉孔,看看鏡子,打自己一記耳光,看看是不是白日見了鬼。
何況,學英文,在中國或香港的差不多先生地區,是永遠學不「好」的。有許多縫縫隙隙,直擊不到的死穴暗角,就像你花三萬元買了一套阿曼尼裝身,理了一個髮,噴了髮膠,剃了鬍子,剪淨指甲,以為一切完美,去了一個宴會,發現身邊的仕女寒暄了兩句就彈開了,進男廁一照鏡子,才驚覺原來忘記了剪那一渣外露的鼻毛。
不錯,廁所是學英語的一個反省的地點──舊天星碼頭的男公廁,地板一片水漬,空氣充斥着氧化硫的體氣,還有「如廁後請洗洗手」、「洗手時請用肥皂」,一個「普通話」的女聲錄音廣播,時時在提醒「中港兩地」的「文化差異」。有時還有一名阿伯,一隻腳擱在洗手盆裏開着水龍頭清洗,除了是中國式「公民教育」的理想課堂,四周的清潔衞生標語指示,也是學英語的最佳環境。
例如,「煙灰缸只可放煙頭用」,天星碼頭的公廁,「英譯」為:Ashtraysforcigaretteendsonly,就富有英式幽默感,令一個英語人馬上聯想:一定有許多人曾經在公廁牆上的煙灰盅裏扔用過的安全套、吐痰、撒尿,令「康文署」忍無可忍,節省篇幅,才會強調forcigaretteendsonly。
講到吐痰,這家公廁有一張告示:「將痰涎包好」,「英譯」為:Wrapthespittle。
Spittle,當然是痰涎的意思,沒有串錯,應該加分。「包好」,更加正確的說法,不止是Wrap,而是Wrapup,不過也不要緊,鬼佬會明白的。
但是問題在第二個字之後:Wrapthespittle,英文很講求邏輯,包好痰涎,是誰的痰涎?我的,你的,他的,還是許多人留下的?正確地道的英文,應該是WrapupYOURspittle──包好你自己的痰涎,這就夠了,而不是叫人「為人民服務」,看見牆壁上,尿槽裏,洗手盆邊,地板上那幾十堆先人留下的痰涎,也趕緊拿出紙巾來包。
康文署是官府,特區政府不是殖民地機構,其英文是帶有中國特色的,使用Chinglish,不要緊的。包好其他用家的痰涎,是康文署用三千元月薪外判請來的那個新移民阿嬸的職責,不是公廁用家的我們,少了一個Your字,即是叫用家為人民服務學雷鋒叔叔了,這是不道德的,對不對?
香港的公廁不是學雷鋒的理想地點,那一天,我正在研究了Wrapthespittle,看見一個廁格的門檻下出現了四隻人腳,看來,公廁Toilet,並不是For小便的人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