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在選票上蓋「囗」號,再把選票投進票箱,心裏都有種踏實的感覺。因為這小小的「囗」號,這摺叠了的選票代表了我的選擇,體現了公民的權利及義務,象徵了人民的授權。是的,是人民的授權。昨天,有一百多萬市民用手上的選票把權力授予區議員,讓他們在未來四年為市民服務,為地區服務。我們希望當選的議員牢記,他們的位置、權力來自人民,他們必需要兌現對選民的承諾,盡力改善地區事務,盡力解決社區問題,盡力為區內居民發聲。假若議員勝選後忘記自己的承諾,罔顧區內居民的意願,那他們及他們所屬的政團在未來肯定被選民唾棄。
只可惜,特區政府並不尊重這個人民授權的過程,並不尊重人民的選擇。在過百萬市民作出他們的選擇,選出了三百多位區議員後,特區政府將會委任一批區議員加入區議會,跟被選出的議員平起平坐,參與決定地區事務。換言之,不管選民的意願如何,不管選舉結果如何,特區政府都可以按本身的政治需要,按本身的偏見任命屬意的人或支持政府的人加入區議會,「冲淡」或扭曲選民的意願。更可怕的是,特區政府一貫實行親疏有別的政策,保留委任區議員的制度正好讓政府可以壯大親政府的力量,讓保皇黨得到更多的議席,更多的地區資源及力量。這不是赤裸裸的在扭曲選民的意願、削弱區議會選舉的重要性及吸引力嗎?
政府官員說,保留區議會委任議席是希望能讓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參與區議會的工作,特別是一些不願參選參政的商界或專業人士,從而令區議會的組成更平均,不會出現一面倒的情況。這樣的解釋不僅說不過去,更是在侮辱選民及市民的智慧。首先,任何希望參與區議會工作的人都應當得到市民的授權,都應當透過激烈的投票、競選過程與市民有深入的接觸,而不應走捷徑或張開口等吃政治免費午餐。此外,利用委任制保持區議會的代表性反映的是政府對選民不信任,對市民不放心,認為選民的選擇是非理性的,必須由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員平衡一番。
更何況過去多屆的區議會選舉結果表明,當選的人不僅包括各政團的候選人,不僅包括不同職業的人,也包括大量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從商人到律師,從社工到教師,從政黨幹事到業主立案法團主席,從年輕人到長者都有。這樣的組成已充份反映社區的特色,已能體現均衡參與的原則;政府有甚麼理由還要伸出它的「有形之手」,強行委任一批沒有得到人民授權的人作區議員來搞平衡呢?
其實,回歸前的最後一屆區議會也曾取消委任議席,當時香港的地區行政並沒有出現甚麼問題,也沒有出甚麼亂子,政府的地區工作依舊正常的開展。由此可見,委任制對區議會的工作並無重要性,並沒有甚麼特別的幫助;相反,政府堅持保留委任區議員只會挫傷市民參選區議會的動力,只會降低區議會選舉的吸引力,甚至可能削弱市民的投票意欲,這對香港的地區行政及提高市民的社區參與實在是有害無益的。
我們認為,當過百萬選民用印章、選票表達自己的意願後,政府該做的是尊重這份意願,是尊重百萬人的選擇,而不是透過委任制把自己的意願凌駕在選民頭上。特首及特區政府還是放棄委任區議員的權力,取消委任制吧!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