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英國,正過着艱苦的戰後歲月,人們生活儉僕,食物要配給,衣服也要配給。在非常的時期,未登基的21歲伊利沙伯公主要結婚了,消息傳出,英國人尋且忘憂,甚至努力要讓公主和王子有一個華麗的婚禮──婦女都送上布料配給票要讓公主穿上華美婚紗。
配給時期 中國絲綢製婚紗
伊利沙伯公主於1947年11月20日(即60年前的今天)大婚。大婚前一夜,倫敦的天氣又冷又濕,可是雨水淋不熄民眾的熱情,成千上萬的人帶着前幾年躲避轟炸時慣用的暖壺、毛氈和薄墊褥等,在白金漢宮外露宿,只為親眼看一看新娘子、未來女皇的風采。久等了19小時,閃亮的新娘子乘馬車出宮,沿途爆發出雷動的歡呼聲,一直把新娘子送入西敏寺的教堂。
那一天,伊利沙伯穿上中國絲綢製造的婚紗,婚紗手工精緻,由350名女工花上七周在絕密環境中縫成,釘上逾萬顆珍珠和水晶,以戰後窘境而言,簡直是窮奢極侈。然而,看着公主華美的婚紗,輿論只關心婚紗的真絲是否敵國日本和意大利的蠶吐絲,根本沒有人要追究公主婚紗太奢華了。
其實,戰後的英國皇室,像戰時一樣,盡量要和民眾共患難,皇族用布都要配給,公主要縫製婚紗都要拿布票換布。英國婦女知道了,很多人都心甘命抵送上自己的布票給公主,希望她漂漂亮亮行禮。最後皇室沒有收下布票,因為私讓配給票券違法,政府於是額外送公主200張布票,但都沒有人罵公主有特權。
大婚當天下午,白宮漢宮外的群眾,三次用壯大的歡呼聲,邀請公主和駙馬、還有皇上皇后陛下現身露台揮手。
公主大婚讓英國人狂熱了多個月,之後在聖詹姆斯宮舉行的2,500件賀禮展中,人們要排隊入場參觀,參觀那500箱罐頭菠蘿、縫衣車、148對玻璃絲襪等。
晃眼間白了頭,但兩人鑽婚大日子,英國人依然發出恭賀,在網上有人留言「祝女皇和菲臘親王有更許許多多共同的開心歲月」,也有留言說「你們是國家和世界的典範」。如果說兩人的婚禮對戰後英國起着冲喜作用,那麼他們的鑽婚在同居離婚新世代則示範了婚姻真諦。
英國《每日電訊報》/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