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經濟復蘇的必然副作用是交通擠塞惡化。運輸署的研究指出,本港市區的行車時間四年間持續減慢,由02年的平均每小時可走24.9公里,降至去年僅得24公里。私家車數目則持續上升,到今年8月達36.7萬輛,比02年多了7.6%,平均每日路面增加15輛私家車。運輸署正研究電子道路收費,評估不同收費方案對紓緩交通擠塞的影響,研究今年底完成。 記者:呂焯均
運輸署最新研究顯示,本港領牌私家車數目隨着經濟好轉而增加,02年有34.1萬輛,翌年沙士疫潮令經濟陷入谷底,市民最先放棄是心愛的座駕,私家車數目即時減少近2,000輛。04年則反彈,升至逾34.4萬輛,到今年8月已增至近36.7萬輛,五年間實際增加了2.57萬輛,平均每日增加15輛私家車。
私家車數目大增直接令道路更擠塞,行車時間方面,02年市區(港島及九龍)時速為24.9公里,到06年則下降至24公里,其中港島由22.2公里降至22公里;九龍則由27.6公里降至26公里,足足慢了1.6公里;新界區情況更差,02年是48.3公里,去年則只得44.1公里,減慢了4.2公里。
新界區保持40公里以上
運輸署指出,調查結果顯示,05及06年間市區的平均車速比之前減慢,相信是經濟好轉,多了車輛進出市區所致,新界方面,整體而言,平均行車速度每年都保持在40公里以上,情況比市區好。
該署去年2月展開交通擠塞收費運輸模型可行性研究,目的是利用最新數據更新早年建立的交通模型,以評估不同電子道路收費方案對紓緩交通擠塞問題的影響。研究是從技術層面探討,預計本年底完成。
彌敦道改善工程減塞車
雖然電子道路收費技術上可行,但如果要實施,必須先取得大部份市民的共識。而且推行一個公平及有效的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之前,一定要有合適的替代路線,讓駕駛者可以繞過收費區域。政府研究推行電子道路收費時,將會廣泛諮詢市民的意見。
運輸署發言人補充說,針對塞車問題,彌敦道正進行道路改善工程,以及研究中環繞道計劃,其他地區現時則沒有改善計劃。
各區平均行車時速
地區:港島
2002年:22.2
2003年:21.7
2004年:21.8
2005年:20.9
2006年:22
地區:九龍
2002年:27.6
2003年:27.6
2004年:26.5
2005年:25.6
2006年:26
地區:市區(即港九整體)
2002年:24.9
2003年:24.6
2004年:24.1
2005年:23.2
2006年:24
地區:新界
2002年:48.3
2003年:46.4
2004年:44.9
2005年:43.4
2006年:44.1
單位:公里/小時
資料來源:運輸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