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成功路不靠技術靠推銷

PC成功路不靠技術靠推銷

個人電腦(PC)業開始「不思進取」。正當英特爾(Intel)力求製造運算速度更快的微型處理器,以及微軟(Microsoft)不斷強化視窗運作系統,其餘廠家似乎已滿足於流於表面的改進,只着眼減輕機身重量,延長電池壽命,又或者是設計外形更新穎的鍵盤。
過去25年,電腦界最成功的改革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物流方面所下的功夫。戴爾(Dell)在美國市場取得領導地位,全靠摒棄成本高昂的門市和囤積存貨,改為把個人電腦直接售予顧客。

聯想神州稱雄 印度遜惠普

在中國和印度,電腦業就更談不上甚麼改革了。於北京的「頂好商場」,一眾推銷員只顧不斷高喊着新力(Sony)和惠普(HP)等品牌的名字,務求吸引顧客注意。推銷員與顧客更會有眼神接觸,或者報以微笑,甚至來一下擊掌,實行「埋身拉客」。
中國人買東西前,慣常會先看一看,摸一摸,然後再想一想,就算是戴爾,亦要順應環境,在「頂好商場」內開設門市店,儘管其門面不及對手堂皇。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的資料,聯想(Lenovo)奪取了35%中國電腦市場,領先於第二位的惠普逾20個百分點(見圖);在印度又是另一回事,惠普於次季搶去22%市場,反觀聯想只佔10.3%,排第三位。
聯想創辦人柳傳志出身於中國科學院的計算技術研究所,而中國科學院仍持有聯想部份權益。聯想的成功,又是靠敏銳的營銷技巧,並非主要憑藉精湛科技。柳早前離開薪金低微的計算技術研究所,決心到外面闖一闖,起初他的公司主力分銷電腦,而不是製造電腦。聯想在中國第一個分銷合作夥伴正是惠普,柳傳志說這家美國公司是其啓蒙老師,如今這位學生卻成為惠普在亞洲最大的競爭對手。

聯想「拆家」 遍佈逾千城市

在2004年,聯想吞下國際商業機器(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可是聯想沒有沿用IBM的一套策略,沒有主力與大企業建立關係,然後出售大批度身訂做的電腦。反之,聯想先定下一個低廉的價格,再倚仗銷售網絡龐大的轉售商與客人打交道。聯想在中國逾千個城市都有「拆家」,惠普很難辦到。
根據多年經驗,惠普發現亞洲客既重視電腦功能,也注重外形。惠普亞太的高治說,傳統手提電腦又大又笨重,主要切合美國客所需,他們多數駕車外出,手提電腦就放在車廂內,故此重一點亦無所謂。在亞洲,人們外出時主要乘搭巴士和火車,所以他們較喜歡輕盈的手提電腦。
在香港或新加坡,電腦製造商面對的是一群熟悉電腦的客戶。但在大城市以外的地區,郤是各大電腦製造商兵家必爭之地。聯想進軍印度市場時,就強調只要按一個鍵,就可以令當機的電腦復原過來。
惠普在中國也有與當地電訊公司合作,把月費模式的互聯網服務綑綁出售。另一邊廂,聯想沒有一刀切要求客戶這樣做,客戶只要選用按時收費的上網服務,便可以半價購買電腦。
正如戴爾成功之道,倚靠的主要不是所出售產品如何創新,而是要怎樣推出市場。
2007TheEconomistNewpaperandTheEconomis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