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錢用在刀口上。
最美麗的聲音,莫過於無聲的捐獻,無聲勝有聲。當然張揚有張揚的好處,風氣是需要榜樣來推動的。
所以我也張揚及回憶一下每次看見奧比斯的捐款箱即放下一點的心態。我是一個非常理智的人,理性到可以把自己的捐獻的行為來一個分析:放下那幾百塊錢,可以幫到一個行政費用不算太高,即把善款運用效率發揮得較好的機構,確實可以讓更多人重見光明,可是我沒有因此而快樂或不快樂,我的財產少了數百塊,於我影響大概是,本來可以買一尾活海魚清蒸,捐獻後,便得吃一尾養殖魚,而且是死的。但是我覺得兩相比對下,海魚與養魚之差,只換來舌頭數分鐘的快感,犧牲那快感,換來別人的光明,便讓那些錢得到更大的價值,我為每次捐出的那數百塊錢能夠自我增值感到高興,而我的快樂只是把錢用在刀口上,與我自身無關。
個人最大金額的捐錢,是一次自己有份搞的籌款活動,因為籌得不足夠,由我私人補貼,是有點不捨,不過有些事情該做便得做,捐給愛滋教育,總比十二首歌詞費捐給大戶做點心好,比買一些可有可無的傢俬好。這就是我捐款的心態剖析。
至於捐款,就像政府派糖,可以立時見功止咳,只能治標。而行善的目的,無非是想改善世界,以及自行的財產再分配。更廣義的善事,不止讓內地農民子女有書可讀,或讓非洲飢民得到一時的溫飽。終極的善舉,是讓末期癌症病人去得有尊嚴之餘,讓他們知道還有地方可去,是讓非洲如何避免因無謂的戰爭而帶來饑荒。關於這點,下周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