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流感及高膽固醇都是引致突發性失聰的主因,本港每年約有1,000宗有關個案,三分之一患者永久失聰,部份患者即使保住聽覺,也須佩戴助聽器。有耳鼻喉科醫生警告,踏入冬季,市民若不好好預防流感,或抵受不住誘惑而進食過量大閘蟹或羊腩煲等高膽固醇食物,出現突發性失聰的風險將倍增,延誤求醫,隨時造成永久耳聾。記者:梁瑞琼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顧德政表示,突發性失聰是聽覺神經受損,患者會出現耳鳴、耳塞等症狀,本港每年約有1,000名患者,當中約七至八成由感冒引起,另外10至20%與高膽固醇有關。此外,腫瘤、內耳結構異常及治療陽萎藥物,都可引致突發性失聰。
有耳鳴耳塞等症狀
他解釋,感冒病毒會經由連接鼻腔的通道進入耳朵,令聽覺神經發炎,而膽固醇則會阻塞血管,連接聽覺神經的血管一旦受阻,神經線就會因失去養份致衰退壞死。患者會出現耳鳴、耳塞、耳力下降等症狀,嚴重者更會出現頭暈及失去聽覺,若延遲就醫,會造成永久失聰。
顧德政表示,膽固醇高人士本身的血管已較狹窄,秋冬期間若大量進食大閘蟹及羊腩煲等高膽固醇食物,會增加病發風險。由於患者主要是60歲或以上人士,他們多誤以為聽力下降等病徵是正常老化,因此延誤求醫,引致永久性失聰而不自知,故實際患病人數可能更多。
血管擴張劑、類固醇及近年引入的中耳注射類固醇都可治療突發性失聰,顧德政指出,近九成在9至11日內求診的患者,經治療可恢復大部份聽力,「過咗兩星期先醫,機會就好微,如果超過一個月,通常都打定輸數。」他指部份病人只能回復五成聽力,須戴助聽器,提醒市民保持身體健康,控制膽固醇水平,減低失聰風險,出現症狀時應立即求診。
感冒期間容易感染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大部份感冒屬輕微,只有小部份患者會出現病毒性肺炎、腦炎及心肌炎等致命併發症。他指感冒病毒可影響身體不同部位,主要是因為患者在感冒期間抵抗力較低,容易受其他病菌感染,出現例如細菌性肺炎及腸胃炎等較輕微疾病。最有效預防方法是接種流感疫苗,減低患流感及出現併發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