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中資股短期趨審慎 - 張敏華

投資名言:中資股短期趨審慎 - 張敏華

上周中國公佈多項經濟數據,10月份對外貿易順差再創新高,達270億美元。自中國加入世貿後,貿易盈餘和外資流入大幅增加,是導致中國出現資金過剩的主要原因之一。資金過剩所引發的通脹加劇、投資增長過快和資產泡沫形成等等,也日益嚴重。

國家總理溫家寶明言會加強宏調,我們預期年底前中央會針對性控制信貸增長,料會限制部份中資股短期上升空間。
為了控制投資增長,10月底中國銀監會已經知會內地銀行,於今年第4季凍結貸款增長。過往當局也有於第4季採取行政措施的先例(見圖),措施包括終止新項目,限制土地和信貸供應,令全年增長率不會過份偏離目標水平。中國人民銀行原先把今年新增貸款增長的目標定於2.9萬億元人民幣,銀監會把上限定於3.5萬億元人民幣。可是截至今年首3季,貸款增長已高達3.36萬億人民幣。因此我們預期,年底前緊縮資金供應會是宏調的主調,料第4季新增貸款總額會顯著減少。
在10月份經濟數據公佈前,中國人民銀行已於上周末率先把銀行存款準備金調高50點子至13.5%。今年以來,人行已先後9次調高存款準備金,對中小型銀行是具有影響性。部份內地的小型銀行貸存比率超過80%,高於75%的上限,即是說,如果存款沒有大幅增長,再進一步拓展貸款業務的空間不會太大。

金融資源股仍需整固

中國10月份的通脹率達6.5%,人行預計全年通脹平均達4.5%,但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3.87%。在負利率下,網絡覆蓋有限的小型銀行,要吸引存款並不容易。
雖然年底前中國有機會再加息27基點,但在收緊信貸的宏觀環境下,對內地銀行來說,仍然存在盈利方面的影響。5大上巿的大型商業銀行於今年首3季,錄得8成的按年盈利增長,但第4季盈利增長相信不能跟首3季相提並論。內地金融業相關股份,包括銀行、地產和保險股,以及累積升幅較大的資源股,在明年第1季貸款增長反彈前,料會處於整固格局。

基建股有概念可看好

現時中國的國策是調控信貸增長和刺激內需,以收窄外貿盈餘。宏調只限於控制投資增長,消費相關行業並不受影響,所以盈利增長可預測性較高。內地居民受惠於工資上升和資產價格升值,增加了收入,加上通脹高企均會刺激消費。10月份零售銷售創下18.1%的按年增長,是自199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除了零售股之外,廣告和旅遊相關的股份也可望受惠。
我們預料,明年宏調的重點會擴展至利率和滙價方面,包括容許人民幣加快升值,以刺激進口和減少外貿盈餘。在人民幣升值的憧憬下,具有資產升值概念的基建股可看好。
張敏華 高級投資策略師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